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地論學派
亦稱地論宗,中國佛教學派之一。以研習《十地經論》而得名。學者稱地論師。《十地經論》為世親所作,是印度大乘瑜伽學系的重要經典。后由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于北魏永平元年至四年(508-511年)合作譯出。共12卷。從地經論原是解釋《華嚴經·十地品》所說菩薩修行有十個階位和教義,在瑜伽行派中有重要地位,《十地經論》發揮了“三界唯心”和“八識”的觀點,為解釋世界和指導宗教修習,提供了新的說法。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在翻譯《十地經論》時,發生意見分歧,他們對“佛性”的認識各有不同,因此隨他們二人傳習“地論”者也就發生了異解,形成了相州南道和相州北道兩個學系。兩系爭論之點集中于“當常”、“現常”的主張和四宗五宗的判教以及對阿梨耶識性質的認識。南道系的著名人物有勒那摩提、慧光、法上、道憑等人;北道系有菩提流支、道寵、志念、僧修等。在學說傳播上,北道遜于南道,加之攝論學派盛行于北方,其主張與北道系相近,條理縝密,遂與攝論學派融為一體。到唐代,《十地經論》已沒有獨立宣揚的系地,南道系的傳統也終于斷絕。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圓明園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要事·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