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自耕農
中國封建社會中在自己的小塊土地上從事個體勞動的農民。春秋末年至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加之新興的地主階級政權采取的“耕戰政策”,使自耕農獲得了大量的發展。他們主要是獲得解放的農奴,以及因子孫繁衍或兼并斗爭中失去權貴身份的人。隨著私有制程度的加深,自耕農也越成為完全意義的一個社會階層。這個階層,隨著封建土地兼并的加劇會有所減少,但在每個封建王朝的建立之初,社會出現相對穩定,同時招撫流亡,大量開墾因戰亂而荒蕪的土地,自耕農數量又會上升,所以在中國漫長的封建地主制經濟下,始終都保持著相當數量的自耕農。自耕農屬于小農經濟,只承擔封建國家的賦稅,沒有地租剝削。由于自耕農耕種的是自己的土地,所以他們愿意投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豐度,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文化·自求自得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