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白渠
古代關中平原引涇灌溉的人工渠道。興建于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用趙中大夫白公建議而修,故名白渠,亦稱白公渠。在鄭國渠南開鑿,自谷口引涇水東南流,東經池陽城北,又東經今高陵縣北,櫟陽縣北、蓮勺故城(今渭南縣東北70里),東至下邽南注入渭水。全長200里,灌溉田4500余頃。雖灌溉面積大大小于白渠,但工程壽命達一千余年。該渠給關中農業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對關中農業經濟的增長與對京師長安的糧食供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民歌稱贊道:“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臿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漢書·溝洫志》)。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文學·田園詩派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鹽鐵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