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缺憾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作品,是作者創作道路總結性的作品。小說的構思始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初,完成于1880年。在三十年中,俄國社會的劇烈變化,使作者在心理、倫理、政治和哲學的不斷探索中,把一個殺父的故事演化成了宏偉的社會哲理小說。這的確是一部杰作,然而又是一部有許多缺憾的杰作。
《卡拉馬佐夫兄弟》在人物塑造上不是很成功的。小說中的人物行為瘋狂得讓人難以相信,他們的動機瘋狂得不合邏輯。這些人物只是作家苦難、扭曲心靈的病態流露。陀思妥耶夫斯基沒有從社會生活中尋找人物行為的依據,而僅僅從人物的內心世界中去尋找原因。這樣塑造出來的形象雖然有可能是栩栩如生的,但畢竟缺乏典型性和說服力,沒有什么深刻的現實意義。
《卡拉馬佐夫兄弟》在內容上是消極的和反動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從抽象的哲學觀和道德觀出發,認為人是一個矛盾的存在,在一個人身上善與惡、自我犧牲與自私自利是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只有棄惡從善、犧牲自我才能獲及幸福,社會才能和諧,人類的美好理想才能實現。這種觀點號召人們心甘情愿地忍受苦難,在苦難中求得新生,要和殘酷的現實妥協,反對暴力,以寬恕、仁愛、信仰上帝來達到人們相互團結、精神和諧的“黃金世紀”。小說的這種思想起到了麻醉人民、維護反動統治集團的作用。
《卡拉馬佐夫兄弟》在結構上過于松散、顯得十分冗長。這種缺陷在陀思妥夫斯基的其他作品也有所反映,但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表現更為突出。所以,英國作家毛姆這樣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個偉大的小說家,卻是個糟糕的藝術家。”
正因為《卡拉馬佐夫兄弟》存在著一些缺憾,我們在閱讀時需要采取一分為二的態度,保持清醒的頭腦。
上一篇:《蘭亭集序》何以失傳
下一篇:《圣女貞德》給蕭伯納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