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學·漢唐的《三禮》研究·漢代 《三禮》 的傳授概況
西漢最早傳授《儀禮》的是高堂生。《漢書·儒林傳》云:“漢興,然后諸儒得修其經藝,講習大射、鄉飲之禮,……諸學多言禮,而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是,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于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一般認為,高堂生傳《士禮》于蕭奮,蕭奮傳于孟卿,孟卿傳于后蒼,后蒼傳于戴德(大戴)、戴圣(小戴)、慶普。此即所謂《禮》的五傳弟子。但據《史記·儒林傳》所記,在蕭奮之前還有一位徐氏,蕭奮之《禮》當得自徐氏。徐氏與高堂生是否有直接的傳承關系,已無從考見。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初置五經博士。《禮》為五經之一,最初的《禮》博士之名,史籍失載。至宣帝時,博士后蒼以《詩》、《禮》名于世。據《漢書·藝文志》,后蒼以《禮》授“沛聞人通漢子方、梁戴德延君、戴圣次君、沛慶普孝公,……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普之學。”大、小戴及慶氏三家都是今文經學,其中大、小戴列于學官,慶氏不立于學官。據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大戴無傳學者”,似乎大戴所傳之《禮》當時并不為學者所重,其后雖有北周學者盧辯為之作注,但《隋書》、《唐書》、《宋書》等的 《經籍志》都未加收錄。
《周禮》自劉歆置博士至東漢初,一時勃興。《漢書·藝文志》有“《周官傳》四篇”,而無撰者姓名,很可能就是劉歆的傳本。據《經典釋文敘錄》,劉歆曾傳《周禮》于杜子春,其后,杜子春還家以教門徒好學之士,鄭眾、鄭眾父子等多往師之。另據《后漢書·賈逵傳》,賈逵的父親賈徽也曾經從劉歆兼習《周禮》。賈逵一方面師從杜子春學《周禮》,另一方面又從其父學《周禮》。類似的情形還有鄭眾,鄭眾既師從杜子春,又師從其父。到東漢后期,鄭玄從張恭祖受《周禮》,所見到的解說有鄭興、鄭眾、衛宏、賈逵、馬融五家之學。
《禮記》在漢代尚未取得經的地位,所以無師承關系可述。
漢代經學最重要的特點是所謂今古文問題,西漢所立五經十四博士,都是今文經,《儀禮》即其一。其后劉歆創通古文,《周禮》得以列為博士,其門徒后學杜子春、衛宏、賈逵、馬融等推衍其說,與今文家分門角立,不相為雜。杜、鄭、衛、賈、馬等注《周禮》,決不取今文說;何休注《公羊春秋傳》,也絕不引《周禮》。許慎所撰之《五經異義》,今文古文,涇渭分明,斷無混雜。今文學解經,重在微言大義,古文學解經詳于章句訓詁。由于《禮經》的特點是以介紹名物制度為主的專門之學,可微言大義之處甚少,所涉古制茫昧難考,文字簡奧晦澀,故傳授者似乎從一開始就不得不將解經的重點放在訓解字義上。《儀禮》是如此,作為古文經的《周禮》就更毋論矣。《周禮》 出自山巖屋壁,有 “古書”與 “今書”之別,故書指初獻于朝廷、藏于秘府的本子;今書指與故書有歧異的民間鈔本。兩種本子的文字都有礙難之處,杜子春也只能約略讀之而不能盡通。因此,東漢著名學者馬融等對《周禮》所作的 “《解詁》”,主要目的都在 “正字”上。
東漢以后,不少今文學者逾越家法,雜取經讖、乃至古文經記解經,以應時需,今古文經學的界限日趨模糊,因此,今日所見的《禮記》、《大戴禮記》都已摻入古文經記。
上一篇:水利學·水利建設蓬勃發展期(三國至唐宋)——水利基礎理論與技術的完善和成熟·運河全面溝通以及水利法規的健全
下一篇:辭賦學·辭賦研究概述·漢代的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