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理學諸派·橫渠學派
這是以張載(1020—1077)為代表的學派。因張載曾在家鄉陜西郿縣橫渠鎮講學而得名。這一派學生多為關中人,又稱關中學派,其學說被稱為關學,因張載主張氣本論,亦稱其學為氣學。
張載學說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①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
張載在《正蒙·太和》中提出“太虛無形,氣之本體”的命題,把氣與本體聯系起來,視太虛為氣之本然狀態,即肯定氣為天地萬物之本體,在氣之上沒有更高的任何實體。此論在中國哲學史上還是首次提出,為創立氣本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石。張載通過論述“太虛即氣”和“由氣化有道之名”肯定氣為根本,理乃氣之所從出,從而確立了氣本論世界觀。他說:
氣之聚散于太虛。猶冰凝釋于水,知太虛即氣,則無 “無”。(《正蒙·太和》)
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同上)
這是說氣有聚散、聚而有形則顯,散則無形則隱,然無論聚散、顯隱、有形無形,其實均為氣不同的存在形式,世界不存在絕對的 “無”,太虛即物質世界。
張載對“氣”作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性概括:
所謂氣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茍健、順、動、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耳。( 《正蒙·神化》)
指明氣的特點是存在于時間空間、運動和靜止,為人所能感覺到的。
張載又提出:“由氣化,有道之名”(《正蒙·太和》)的命題,“道”即是理,理是氣化之名,肯定氣為第一性的實,理為氣之從屬性的名。
張載的氣本論世界觀還體現在無神論方面,他提出“天則無心無為,無所主宰”(《易說·復卦》),明確否定最高主宰意志的存在,更不承認有世俗所謂之鬼神。
②“一物兩體氣也”
“一物兩體氣也”(《易說·說卦》),這是一個把辯證思想與唯物論結合的命題。“兩”指陰陽,認為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其根本原因是陰陽對立的矛盾所推動。并指出事物的運動變化在內因之 “機”,“凡圜轉之物,動必有機。既謂之機,則動非自外也”(《正蒙·參兩》)。明確否認外力論。又認為事物是在相互作用相互推移中生成和發展的,提出“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正蒙·乾稱》)。還承認運動變化有顯著的“變”和漸進的“化”兩種形式,“變,言其著;化,言其漸”(《易說·乾卦》)。接近認識到事物有質變和量變。
③知“由內外之合”
在認識論方面,張載提出知 “由內外之合”(《正蒙·大心》),這一命題肯定人的認識,是由于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相結合而來。他說,“感亦須待有物,有物則有感,無物則何所感?” (《語錄上》)肯定認識的對象在外界,認識是客體對主體的感應。但張載在感性認識如何升華為理性認識上停步并滑向了唯心論。他從天下之物無窮,而人的聞見有限出發,在求認識事物本質時,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對立起來,認為聞見之知只能“狹心”、“梏心”,提出不萌于聞見的所謂 “德性所知” (《正蒙·大心》),這與二程的“德性之知”并無差別,都是神秘的直覺。
④“天地之性”與 “氣質之性”
與當時許多理學家一樣,張載亦極愛談論抽象的人性。在宋以前,對人性有善、惡、無善無惡和善惡混以及性三品等論。他們均不能比較圓滿地回答善惡的對立及其來源問題。張載首分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他說:“形而后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弗性者焉?!?《正蒙·誠明》)這本是用氣本論解釋人性而卻陷入抽象人性論。認為天地之性是人與萬物普遍存有的是物質之本性,它純善無惡,氣質之性則偏雜不純。人與人氣質不同,應予改變,故要“變化氣質”。這一觀點,與二程分的“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也無本質區別。
⑤ “民胞物與”
張載提出“民胞物與”的學說,體現了儒家“大同” 的社會政治思想。他在 《正蒙·乾稱》 (又稱《西銘》)中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卑丫髡f成是父母宗子,大臣是家相,長長幼幼,疲癃殘疾,惸獨鰥寡均是自己的兄弟。這里沒有等級貴賤之分,沒有貧富優劣之別,這一平等觀念建立在人和萬物都是乾坤父母之子,人民是我的同胞手足,萬物均與我同類的思想基礎上。《西銘》無疑有某些保守、消極思想,然“民胞物與”的提出,為后世追求社會進步提供了理論目標和方向,這是應予肯定的。
張載學說對后世有著重大影響。得到許多著名學者高度評價。明清之際把中國古代哲學推向高峰的唯物論大家王夫之以繼承張載之“正學”自命,頌“橫渠之學問思辨之功,古今無兩”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季氏》)?!吧铣锌酌现?,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 ( 《張子正蒙注·序論》)。
上一篇:??睂W·??痹戳骷靶?钡幕痉椒āば?睉貏e注意的幾個問題
下一篇:墨學·海外墨學·歐美之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