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學·董仲舒與“獨尊儒術”
董仲舒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就要數發生在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的對策了。正是在這次對策中,董仲舒提出了“獨尊儒術”的建議,為漢武帝所接受,遂開此后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
推崇孔子,推崇儒學,是先秦時代儒學大師們就已向往的目標。孟子推崇孔子,自述說:“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同時對當時的墨子、楊朱等人進行了尖銳的攻擊,把他們罵作是無父無君的禽獸。孟子還把孔子和堯舜湯武等古代圣王貫連起來,首開儒家道統論的先河。儒家的另一位大師荀子對先秦諸子作了總結性的批評,他在《非十二子》、《解蔽》等文中對各家各派學說進行了全面批判,甚至對儒家中的子思、孟軻等人也給予了尖銳的攻擊,但荀子卻對孔子、子弓推崇備至,認為他們這一派的儒家才是完全正確的。
秦王朝建立以后,“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用行政手段粗暴禁止諸子百家,并且“焚書坑儒”,使儒家思想受到了沉重打擊。但秦王朝也因統治暴虐而很快覆滅了。漢初,統治者有鑒于秦亡的教訓,把倡導自然無為的黃老之學作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在短時期內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漢初的一些統治者如漢文帝、漢景帝、竇太后以及大臣曹參、陳平等人,都信奉黃老之學,而一些研究儒學的大臣、學士卻遭到貶抑甚至被殺。但是,黃老之學流行幾十年后,社會矛盾也逐漸發展起來,無為而治已不可能。尤其是中央實行無為政策,地方上的諸侯就開始覬覦中央政權,幾十年間,諸侯國的割據、叛亂此起彼伏,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漢武帝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有所作為的君主,對倡導清靜無為的黃老之學不感興趣,他登基以后就開始提倡儒學,于元光元年夏五月,詔賢良文學之士對策。董仲舒參加了這次對策,君臣二人談得很投機,漢武帝接連對他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關于天人關系等問題,董仲舒作了精彩的應對,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漢書·董仲舒傳》全文收錄了這三篇對策。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不僅闡述了自己的思想學說,而且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確立為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董仲舒是假借《春秋》經典在“大一統”的口號下提出獨尊儒術的主張的,他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這是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早的明確說法,也是董仲舒《天人三策》中極為重要的一段話。董仲舒提出思想要統一,統一于孔子儒術,他的 “獨尊儒術”已不是一般地推崇孔子和儒術了,而是要把儒家學說作為漢代官方信仰的統治思想。董仲舒認為,思想統一了,才能有統一的法度,人民才有行為的準則,這樣才能鞏固和維持中央集權封建統治政治上的統一。用思想大一統來鞏固政治上的大一統,是董仲舒“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統一整個社會指導思想的現實理由。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樹立了儒學的權威,從此,儒學由先秦諸子學之一變成了獨尊之學,成為凌駕于學術界之上的指導思想。
由于獨尊儒術,研究儒家的思想、著作就受到了統治者的鼓勵。儒家的幾本流傳下來的書籍被奉為經典,合稱“五經”或“六經”,研究經書成為一門學問,叫經學。經學在中國流行了兩千多年,一直延續到封建社會的終結。董仲舒是漢代的經學大師,是經學興起的始作俑者。漢代儒學居于獨尊地位,而漢代的儒學實際上是《春秋》公羊學,公羊學派的領袖是董仲舒,董仲舒正是借闡發《春秋》的 “微言大義”來改造先秦儒家思想,創立自己的新儒學體系的。
《春秋》原為魯國史書,相傳孔子曾經加以刪改整理,當作教授弟子的教材。《春秋》記錄史實極其簡略,但后人認為,孔子在刪改整理的過程中對史事寓有褒貶,后世稱之為“春秋筆法”。但是按照《論語》一書的記載,孔子并沒有關于《春秋》的言論,也沒有提到 《春秋》這個名字。直到孟子才開始講《春秋》,孟子認為“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并給以極高的評價。到了漢代,出現了一部《春秋公羊傳》,它通過解釋《春秋》經的辦法來宣揚漢代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根據公羊學家的說法,孔子是承天命作《春秋》為漢代立法的。漢代研究《公羊傳》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董仲舒,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傳》中說:“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氏也。”董仲舒從哲理上發揮《公羊傳》,將陰陽五行理論與公羊學家闡發的儒家思想結合起來,并吸收各家學說的合理內容,創立了自宇宙至人事無所不包的學說體系,給“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政策賦予新的內容,適應了漢代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統治的需要,在當時和后世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國畫學·畫理畫意
下一篇:酈學·隋唐至北宋時期《水經注》的作用與流傳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