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學·董仲舒的生平和著述
董仲舒,約生于漢高帝九年(公元前198)約卒于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漢時廣川縣(今河北省景縣) 人。
關于董仲舒的傳記資料,主要依據是《史記·儒林傳》和《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出生于一個富有的家庭,家中藏有大量古代傳下來的典籍。據傳董仲舒從小學習就十分用心,而且這種好學的精神一直保持到晚年。《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桓譚也說:“董仲舒專精于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窺園中菜。”(《新論·本造》)忙于學習連家里的園子都不看一看,可見董仲舒學習的專心。董仲舒學識淵博,尤其對《春秋》一書有精深的研究,在當時就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學士皆師尊之”。董仲舒居家講學,廣收弟子,宣傳儒家思想,為漢王朝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的學生中有很多人后來都做了漢朝廷和諸侯王國的大臣。
漢景帝時,董仲舒由于精通《春秋》,被選為博士。漢武帝即位后,董仲舒參加了元光元年(公元前134)的詔賢良對策,提出了自己學說體系的基本要點并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對策深得漢武帝的賞識。其后,董仲舒被任為江都王相,中間曾被廢為中大夫,后又被任為江都王相,再轉為膠西王相。董仲舒為人廉直,所任頗有政績,但他的仕途生涯卻很不平坦,在朝中受到丞相公孫弘等人的嫉妒、排擠,在外地所相的江都王、膠西王又都是驕橫跋扈、心存叛逆之輩。為免遭不測,董仲舒在任膠西王相后不久,就以老病為由辭職家居,專心于修學著書。但朝廷有大事,還常派人去向他請教。
董仲舒的著作,主要是《春秋繁露》一書和保存在《漢書·董仲舒傳》中的《天人三策》。此外,還有保存在《漢書·食貨志》中的 “論經濟”,《匈奴傳》中的“議匈奴”,《五行志》中的“講災異”。唐人編的《古文苑》中也保存著《雨雹對》、《詣丞相公孫弘記室書》等重要資料,《藝文類聚》還收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賦》一首。以上這些都是研究董仲舒學說思想的可信資料。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主要著作,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典籍之一。現存《春秋繁露》一書十七卷,八十二篇,其中缺三篇,實際只有七十九篇。今存本的篇名、篇數都和《漢書·董仲舒傳》、《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等所記載不盡相同,一般認為此書是由后代人編纂輯錄而成的。《春秋繁露》的版本主要有明萬歷年間(1573—1619)新安程榮校刻的《漢魏叢書》本、清乾隆(1736—1795)中盧氏刻的《抱經堂叢書》本、《四部叢刊》本和《四部備要》本等。注本主要有清凌曙的 《春秋繁露注》、蘇輿的《春秋繁露義證》和鐘肇鵬主編的 《春秋繁露校釋》等。
上一篇:詩文評·著作概況
下一篇:音韻學·音韻學研究的歷史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