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本島人本—儒學與傳統神學
儒學的創立,經歷了一個從神本到人本的發展過程。
殷周時期,是神學迷信占據統治地位的神本時代。“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禮記·表記》)殷人認為,上帝(“帝”)是人類社會的主宰,商王代表上帝統治人間。所以,凡事都要通過巫、祝、史的占卜,向上帝請示。周滅商后,修改了商代的天命論,提出了“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的新命題,在神學迷信中注入了一些理性的內容,但上帝仍是人類的主宰。“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無非子筮之用。”(《禮記·表記》)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上帝的地位嚴重動搖,人的地位大大上升。巫史從事的卜筮、祭祀、書史、星歷、教育、醫藥等文化活動日益理性化,一股以重人輕神為特征的無神論思潮蓬勃興起。孔子創立的儒學,就是這股脫胎于巫史之學的理性思潮的結晶。孔子接受了傳統的“天命”論,但又罕言“天命”,而大談“仁”、“民”,并且對“天”、“天命”作出了新的解釋;他不否定鬼神,但取“敬而遠之”的態度,教人重生輕死,重事人、輕事鬼,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他重視祭祀,贊成“神道設教”,但又不相信卜筮迷信,在實踐中處處體現了從實際出發、勤于思考的理性精神。盡管孔子思想中存在著有神和無神的矛盾,但其立足現實、“以人為本”的特色非常鮮明,無神論的思想傾向是非常突出的。孔子創立的儒學基本上完成了從以神為本到以人為本的過渡,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神論特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孔子的人本思想仍然帶有濃重的神學色彩,存在有神與無神的矛盾,其后學從這兩個方面繼承發展了他的思想。所以,儒學盡管表現出鮮明的無神論特質,又與傳統神學有著割不斷的聯系(此外,還有儒學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封建統治階級需要利用神學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服務等原因)。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傳統法律·中國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下一篇: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