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三大民系人文風貌·福佬民系文化
(1) 福佬民系與潮州方言
所謂“福佬”,其實是由“福建佬”轉化而來。潮州地區,在先秦時本屬閩越,與福建南部山水相連,民情風俗相通,語言也相差無幾?!遁浀丶o勝》說:“有廣南福建之語”,“雖境土有閩、廣之異,而風俗無漳、潮之分?!薄案@小敝饕袃纱蠛x:一是語言相通,同屬閩南方言;二是歷次中原移民中的一部分,由江浙經福建進入,再加上原已定居福建南部的部分移民因種種原因再次遷徙至潮州地區:人們因此而在習慣上稱之為“福佬”。近現代以來學術界也因之命名為福佬民系?,F今廣東其他民系的人們對操潮州方言的人士,或直稱為潮州人,或則按習慣稱為福佬。就是潮州地區的福佬人,也往往自稱為福佬,稱自己的方言為福語。
福佬民系是從福建輾轉進入潮州地區的中原人和從中原直接進入這一地區的中原人與當地閩越族人、南越族人經長期融合而構成的廣東三大民系之一。其成型的大致時間至今在學術界仍有分歧。筆者認為成型于兩晉兩朝時期較為恰切。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學者所持的看法。
福佬民系使用的閩南方言,以潮州方音為標準音。故又稱為潮州話;在近代汕頭市崛起后,也有稱為潮汕話或汕頭話的。福佬民系人口主要集中在粵東沿海地區和潮汕平原,覆蓋面積包括純潮州話地區的十二個縣市和部分潮州話地區的三個縣,人口共約1000萬左右(不包括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地區的福佬人)。
(2) 古老而年輕的潮汕平原
福佬民系居民聚居的地區,是以韓江三角洲為主體形成的大片平原沃土和環繞周遭的丘陵臺地,即現今稱為潮汕地區的潮汕平原,是嶺南的第二大沖積平原和嶺南及廣東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自古至今,這塊平原仍在不斷地向海洋推進擴展?,F在的潮州市,在唐代中期還是一個瀕海的城市。韓愈貶為潮州刺史時(819),在《城吏》一詩中描繪的景致是:“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笨墒牵F在的潮州市已遠離大海。而作為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汕頭市,在二百年前還只是茫茫大海中的小島。這正是既有較大河流,又瀕臨海洋的沖積平原的特點。
韓江是貫穿整個潮汕平原的廣東第二大河,古稱員水。唐代時因多鱷魚為患,俗稱鱷溪、惡溪。后韓愈還為此而作了著名的《祭鱷魚文》,希望能趕走鱷魚。人民為紀念韓愈為民除害的事跡,將員水(鱷溪、惡溪)改稱為韓江。韓江由源出福建的汀江和源出廣東陸豐、紫金交接處的梅江匯合而成,全長四百多公里,穿越潮汕平原,經潮州古城,在汕頭市與澄海市之間出海。此外,還有榕江、練江等,與韓江多條支流構成密如蛛網的水系,具有航運交通,水利灌溉的優越條件,加上沿海的優良港灣,自唐代中后期,便在開發較遲的劣勢下迅速發展,成為農貿兼備的富庶地區。
現在辟為經濟特區的粵東名城汕頭,位于韓江三角洲南緣,按韓愈詩中所說,當時尚未出現。因這一帶海域正處于地震帶內,古代地震頻繁,海底不斷抬升,加上韓江夾帶大量沙土淤積,至宋元之際始現陸地,明代以后逐漸有漁民搭些簡易棚屋暫作棲身,直至鴉片戰爭前夕,還只是一個簡陋的漁村。公元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王朝與英法侵略者訂立《天津條約》,汕頭被強行開辟為通商口岸。一方面汕頭飽受外國殖民主義統治的屈辱,另一方面也因得海外貿易和科學文化思潮的浸潤而發展成為華南僅次于廣州,但卻年輕得多的港口城市。
與此相反,潮州市卻是個古老的城市。據近幾十年來考古發現的出土文物和文化遺跡證實:在四千年以前,這里便已有人類活動和聚居。當時人們已用獸、魚骨制造了各種生產、生活工具,沿海的沙丘遺址和貝丘遺址,反映了當時的原始母系氏族社會人群以漁獵捕撈為生的生產生活狀況,其社會生活發展水平,與珠江三角洲居民大致上處于同等水平。
春秋戰國時期,潮州地區是閩越族人聚居的古南越地區之一。秦統一嶺南后,劃入南???,初置揭陽縣、史定為縣令。至東晉成帝咸和元年(326),分南海郡一部分增設東官郡的同時,將郡屬揭陽縣拆分為海陽(今潮州市)、潮陽、海寧、綏安四縣;隋開皇九年(589)始置潮州,州治海陽亦更名潮州,是取潮汐繞州,往返不絕之義。明清兩朝設置潮州府。唐代是今潮州市古代文化開始繁榮的重要起點,至宋代而興盛,明清時達到鼎盛之勢,文化燦爛,聲名遠揚。
在這塊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人民勤勞儉樸,刻苦自勵。自韓愈為潮州刺史后,興利除弊,興辦學校,改變了“人吏目不識鄉飲酒之禮,耳未嘗聞鹿鳴之歌”的蒙昧落后狀態,人們爭相以讀書為榮,文風漸盛,歷代人才輩出,是一處文化素質較高的地區。
(3) 活躍的商貿活動和強烈的商品意識
自唐宋以來,潮州地區的國內外貿易開始發展,清代,潮州已是嶺南粵東的重要商埠。沿海和海外貿易規模相當大。據乾隆《潮州府志》形容:潮州城“商賈輻輳,海船云集”,“自省會(指廣州)外,潮郡為大”,“他郡縣皆不及”。著稱一時的“廣東幫商人”,主要就是“廣州幫”和“潮州幫”的合稱。潮州幫商人在國內的生意做得很大,在康熙、雍正年間,潮州幫商人足跡遍及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大江南北各地,到乾隆時,更進而拓展到天津、北京、山西、山東等黃河上下。不少大商人,在三四月間乘南風將本土所產的大量蔗糖從海道北運蘇州、天津出售后,購回大量棉花、布匹,于秋后乘北風再沿海道運至嶺南各地銷售,范圍遍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一來一往,獲取巨額利潤。稍有本錢的人都爭相效仿,因而發家致富的頗不乏人。海外貿易也極為活躍。不少潮州幫商人,將潮州地區的名牌產品瓷器和絲織刺繡運至今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銷售,再運回當地的香料、珠寶等貴重商品、獲利更豐厚。其中不少人還在泰國等地設立商號,開拓海外市場,因此現今東南亞各國,福佬華僑和華人都占有相當數量。
商貿的發達興旺,使得為商貿服務的各行各業也因之興盛。到清代乾隆時,潮州城已有非農業人口十萬戶。
商貿發達,培養了福佬人的商品意識和開拓精神;對外貿易的結果,也使福佬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受益,造就了福佬人廣納兼容的文化性格。因此,福佬人以善于經商,很有經濟頭腦,富于創業精神,勇于冒險,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而又善于吸納中外文化成果以豐富自身而著稱。這種以由商貿的興旺發達培育而成的強烈商品意識為動力的性格氣質,成為福佬人的一種頗具優勢的文化潛質。在當代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福佬人顯得特別活躍,在商貿經濟的參與中表現出色;在港澳和海外也涌現出一批著名的企業家,而且對祖國和鄉梓頗有貢獻。崛起于80年代末的潮州菜,名馳海外,其奧秘就在于能融集粵、閩、東南亞飲食精華于一身。這一切都絕非偶然。
(4) 豐富多采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
瓷器與刺繡,是潮州物質文化的兩朵奇花,具有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是主要的出口工藝美術品。
潮州瓷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唐高宗時便已遠銷至歐洲、埃及等地,在歐亞非三洲享有盛名。發展至現代,潮州瓷器以楓溪為主要基地,已形成完整的工藝體系。是廣東產量第一、產值第二的大批量生產的工藝制品。被譽為“南國瓷鄉”的楓溪,所生產的瓷器,造型精美,瓷質潔潤,風格清新素雅。被列為國寶的“春色大花籃”,1982年在西德展出時,令外國人贊為絕品,是“薄如紙,細如絲,永不凋謝的鮮花。”
潮州刺繡,是全國四大名繡(蘇、湘、蜀、粵)中粵繡的一個重要流派,也是歷史悠久的工藝產品?,F潮州市內開元寺保存的神幔、幢幡寶蓋等絲繡品,還是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的潮繡遺物,足以說明其高超的質量和工藝水平。據清乾隆《潮州府志》記述:潮州婦女大都精于紡織刺繡。女孩子到十歲左右,做母親的便指導著準備嫁衣,所以自幼便開始學習紡織刺繡,至成年待嫁時,大都學得一手好刺繡技術。潮州精于刺繡的,不僅是婦女,還有專業的男性刺繡工匠。《嶺南叢述》就曾記載:“清代,粵繡工人多是廣州、潮州等人,特別是潮州繡工為上,皆男子為之,精于女工,為其他省市所罕見?!鼻迥?,南京曾舉行過一次全國工藝大賽會,參加比賽的刺繡工匠頗多,其中有二十四名潮州男工匠竟榮獲“繡花狀元”,成為一時佳話。時至今日,潮繡有了更大的發展,繡品暢銷世界各地,聲譽卓著。
嶺南有俗諺說:“到廣不到潮,枉走此一遭。”意思是說,只到廣州,不去潮州,等于白到廣東一趟。因為潮州的人文風情和古文化別具一格,實在值得親臨觀賞。
潮州開元古寺,是唐代敕造的十大州郡的十座開元寺之一,始建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是粵東佛教第一古剎。外觀莊嚴宏偉、有著鮮明的潮州建筑風格。寺內多珍藏:有唐代潮州絲繡神幔、幢幡寶蓋;有清雍正十一年刻印,乾隆御賜的《大藏經》一千六百七十種,共七千二百三十二卷;還有北京政和四年,由潮州工匠鑄造的大銅鐘和元至政六年潮州工匠鑄造的銅鑼,云板,明末雕制的金木雕千佛塔等,至今保存完好,是潮州古代文化成果的歷史見證。
流經潮州市的韓江上,飛架著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啟閉式石橋——廣濟橋,堪稱世界古代造橋史上的奇跡。廣濟橋始建于南宋道乾六年(1170),全長五百米,橫跨水深流急的韓江兩岸。江岸東西兩頭,各建有二十四個巨大高聳的石橋墩。橋面一式用每塊重達數千斤的巨型長石鋪砌,寬約四米。橋的中段由四十八艘梭形大木船連結成浮橋,與兩邊石橋連成整體。浮橋可以自由開合,便于船只通過,遇特大洪水,還可拆卸保全。因工程難度極大,似非人力可為,故此民間長期流傳著此橋為八仙之一的韓湘子一夜之間建成,故俗名湘子橋。湘子橋的“湘橋春漲”是潮州八景中的著名景點,又是我國古代四大石建名橋之一(其余三橋為:北京盧溝橋、河北趙州橋、福建泉州洛陽橋)。
潮州市城西的西湖,是宋代命名的天下三十六個西湖之一。面積雖不大,但背靠峰巖突兀、奇景迭出的低矮山巒,湖水碧綠、平靜如鏡,景致纖巧秀麗。自唐代辟建以來,便不乏名士騷客慕名來游,留下眾多的墨跡和摩崖石刻。文體兼有詩、詞、文、告、記、題;書法總括真、行、草、隸、篆。既是珍貴的藝術遺跡,又是研究潮州歷史文化和書法、石刻藝術難得的資料。
福佬民系文化,又是嶺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群落,民俗文化內涵豐富,頗與廣府人、客家人不同。就以日常三餐來說,就頗具特色。一般潮州農民,都以稀飯混紅薯為主食。頓頓如此以為樂,若無稀飯紅薯,反而感到不足。潮州稀飯是一種極稠的粥,不同于廣府人的稀粥,潮州人稱之為“糜”。所以潮州人把“吃飯”叫作“吃糜”?!懊印鄙踔量缮涎缦瑢Π酌赘娠埛炊荒敲纯粗亍^r民吃糜的習俗頗具風情。每當吃飯時候,男性農民多數不愿與家人圍桌共食。他們用大碗盛上滿碗的糜,用五指托著,手心里放一小碟“咸雜”(小菜),施施然走出各自的家門,三五成群地湊在一起或蹲或坐在地上,邊吃邊閑聊,顯得悠閑自在,無拘無束。
福佬風情可謂千姿百態,既處處體現著傳統的小農氣質和神韻,又有嶺南濃郁的地方風采,更富于海洋文化氣息;既與中原移民后裔的客家風情大異其趣,又與廣府民系的獨特風情相互輝映,構成嶺南沿海兩大文化風情景觀。
上一篇:中州文化·中州文化源遠流長·疆域沿革
下一篇:八閩文化·八閩文學與方言·福建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