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紹興之旅·紹興·吳越春秋
越王允常時,越國為吳、楚的屬國。為擺脫屬國地位,公元前506年,越乘吳攻楚之際,襲吳援楚。幾年后,吳王闔閭再度舉兵攻越。當時新繼位的越王勾踐派兵阻擊,在槜李(今嘉興附近)大敗吳軍。闔閭受傷而亡,其子夫差襲位。勾踐勝利后,又向吳發起攻擊,結果在夫椒(今太湖附近)慘敗,勾踐率五千殘余潰逃到會稽山。
勾踐臥薪嘗膽
在范蠡、文種的建議下,越與吳議和,越人被迫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勾踐夫婦入質吳國,為階下囚,“夫斫剉養馬,妻給水除糞,灑掃三年”。
回國后,勾踐勵精圖治,采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之舉,改革內政,積蓄力量。勾踐不惜卑禮下士,招攬人材,“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他臥睡于柴草之上,并“苦身焦思,克己自責”,“置膽于座,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成語“臥薪嘗膽”即出自這段歷史。當他晚上誦讀典籍困倦之時,就用一種蓼草的苦汁來刺激眼睛,以打消睡意。腳寒了就把它浸泡在冷水中,經受挨凍的痛楚。冬天常懷抱冰塊,夏天則手捏滾燙的東西。半夜里追思亡國之恥,常暗自啜泣。傷心之極,便仰天長嘯。為防止自己產生安逸享樂思想,勾踐親自耕作,夫人親自織布,“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國語·越語》)。
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473年,越滅吳。此后,周王封勾踐為“伯”,賜越以“胙”,越始成霸業。
吳越的這段歷史,在紹興留下許多遺跡。《吳越春秋》載:前490年,越王勾踐從吳國回到越國,欲“筑城立廓,分設里閭”。范蠡表示贊同:“不處平易之都,據四達之地,將焉立霸王之業!”于是,越王委命范蠡,在臥龍山(今府山)東南麓,建起了一座“千一百二十一步,一國三方”的小城,即后人所稱“山陰小城”。接著,又建了周二十里七十二步的大城,包括今府山、蕺山、塔山。
府山也稱臥龍山,是紹興市內最高的山。傳說越國大夫文種安葬于此山北峰,故又稱種山。墓地不遠有范蠡為“壓強吳”所筑之望海亭。亭為“飛翼樓”,高達十五丈。一亭一墓,可引出范蠡與文種之間的一段佳話。
范蠡與文種
史載范蠡出身于“飲食則甘天下之無味,居則安天下之賤位”的布衣之家,然而卻有著不同世俗的遠見卓識,因此遭楚國讒人嫉妒,只得裝狂作癲。文種曾是楚平王時的宛令。一天,文種路遇范蠡,見范蠡和狗同蹲于一個洞穴中,面朝著自己叫。文種的隨行官員見此狀,怕文種感到羞愧,就命人將范蠡遮隔起來。文種制止說:不用遮隔了。我聽說狗所吠的是人。今天我來此,是因“有圣人之氣,行而求之”。言畢,下車拜見范蠡。但范蠡并不理他。以后文種又派人送去請柬,請求拜見范蠡,范蠡依舊作癲狂之狀。于是,文種又親自驅車前去拜訪,范蠡依然躲避他。但文種仍以禮求賢,真誠地前往拜訪,終于感動了范蠡,兩人遂“抵掌而談”。后來,范蠡打算離開楚國到越國,文種立即放棄官位,相約而往。越王勾踐見他們賢能,十分器重他們。在勾踐去吳作奴虜的三年里,文種留守國內,主持日常事務;范蠡陪伴勾踐,歷盡千難萬險。勾踐回國后,他們又共同輔佐勾踐完成了滅吳雪恥的大業。
勾踐稱霸中原后,加封范蠡為“上將軍”。但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他寫了一封長信,請求辭職。越王勾踐讀罷此信,潸然淚下,召來范蠡說:“你如能留下不走,孤將與你分國共享;你如決意要走,孤將殺戳你的妻子。”但范蠡還是毅然出走了。為了懷念范蠡,勾踐令鑄范蠡銅像于宮中,每天朝見,以禮相待,與他談論國家大事。每隔十天又令大臣們向他朝拜。
范蠡臨行前,勸其好友文種歸隱。但文種自認為對越王有功,對此不以為然。第二年,越王勾踐召見文種,說:“你有陰謀兵法,傾敵取國。你教給寡人伐吳的九術,今用其三已破強吳。其余的六術,還在你那里。你帶著你的余術去為孤前王用于地下,再謀取吳的先人。”于是,賜給文種一把屬鏤之劍,令其自裁。文種得劍哀嘆:“楚國南陽的邑宰,而為越王所擒獲。”伏劍而死。
蕺草共患難 風雨越王臺
蕺(ji)山,在紹興城東。此山產一種帶有腥味的蕺草,因以為名。
史載,勾踐被扣吳國時,終日著樵夫之衣,其夫人也穿著不修邊幅、歪邪不正的短褂。勾踐砍樹枝,割野草,喂養吳王的馬匹,夫人則提水,除糞土,灑掃不停。吳王夫差望見越王及夫人、范蠡坐于馬糞近旁,君臣之禮猶存,夫婦之儀不喪,不禁感嘆:“雖在窮厄之地,尚不失君臣之禮,寡人甚為他們感傷。”勾踐在吳國服役三年,面無恨色。據傳說,有一次吳王患病,勾踐嘗吳王糞垢,以表誠心,從此患上了口臭病。被赦回國后,勾踐與夫人在蕺山采食蕺草,以解其臭。
晉代,王羲之曾于此筑宅,因此蕺山又名王家山。山上原有蕺山書院、大觀亭等。
另外,府山東南麓,有越王臺,宋嘉定十五年(1222),郡守汪鋼為緬懷先賢而筑。李白《越中覽古》詩云:“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越王臺曾屢廢屢建。現越王臺為1981年在原址重建的。烏漆大門上有明代書畫家徐渭撰、今人沈定庵書的對聯:“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燈火,盡歸此處樓臺。”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虎丘·吳中第一名勝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虎丘·吳越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