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諾則寡信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南懷瑾先生解釋說:這是講到用仁之重要。孔子說古代的人不肯亂講話,更不說空話,為什么不隨便說話呢?因為怕自己的行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義的人,往往不輕易答應,不輕易發言。我們歷史上有句話——“重然諾”,這就是說不肯輕易的答應一句話,答應了一定要做得到。我們又在歷史上看到“輕諾則寡信”的相反詞,這是說隨便答應一件事的人,往往不能兌現守信,所以孔子指出這個道理。
老子說:“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一個人動輒隨便說話,必然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沒有心理準備,他不重視,事后也不會當一回事兒,所以,輕諾寡信就產生了。在他自己,也許不以為意,甚至有不少人養成了習慣,開始可能不會影響他什么,但時間長了,此舉所引起的后果就出來了。是什么呢?沒有人再聽信他,他失去了人們的信任。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一個人沒了信用,那他也就完啦,什么事也難做成。就算努力也難成,因為沒有人信任,不可能有人真誠幫助他。
所以,信任是一個人做人的根基,十分重要。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其中的“信”,就是交人要交于信義的意思,話不能隨便說,出口要三思,要言行檢點,這絕非兒戲。所謂“言必行,行必果”,這才是君子所為。
語言并不能做到完全表達人心中的意思,真正的自圓其說其實很難,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就是這個道理。但是,畢竟“言為心聲”,多少能表達心中所想,能反映一個人的心志、性格和情緒。而所有這一切,都處在變化中,所以,語言同樣有規范的必要,這個規范不只是形式上的,更有心理上的,就是指不能胡言亂語。雖然滔滔不絕也許不能代表什么,但語無倫次和吞吞吐吐畢竟不能給人信任。這就是說,口若懸河,出口成章,也許不見得合適,有時沉默寡言也許更見明智聰明;語無倫次和吞吞吐吐也許不能讓人信任,但也許另有隱情。
所以,語言的運用需要心智上的理性把握,如果你輕易然諾,而自己做不到,那么就壞了,所謂禍從口出,麻煩來了,信任也丟了。所以,說話上的分寸把握,也說明一個人不能隨便說話,不隨便然諾的道理,否則會影響自己的信譽和名聲。
如果是為了面子問題,隨便答應人家,結果做不到,那更是丟人。現實中,我們常有這種經歷:某些人平時與你十分熱情,說得也十分好聽,但真要與他合作,或者讓他做點事情時,他就不行了;而有些人,平時不大說話,看似與你關系平常,但如果真有事求他時,也許他很痛快地答應并做到。孔子所謂“巧言令色”,就是說,越是愛做表面文章的人,可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華而不實的人。與小孩子一樣,人們常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同樣不能讓人放心信任。你想啊,他輕易就說了,沒過腦子,說明太不冷靜,思維也不周密,這樣的人,縱使有心,辦起事來也難認真可靠。
歷史上有一諾千金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叫季布的官員。在楚漢相爭時,他的基本立場是站在項羽一邊,他多次明幫暗助,使項羽得過勝利,陷劉邦于困境。
在劉邦最后奪取天下,擊敗了楚霸王項寸后,曾想殺死季布。在夏侯嬰的極力勸說之下,劉邦才做到了寬容大度,要利用季布的才能為漢朝效力,于是封官留用。
季布有個同鄉,叫曹邱生,能言善辯卻愛巴結權貴,季布很看不起他。
有一次,曹邱生來看望季布,說道:“楚地到處流傳著關于你的流言,大家都說‘得到黃金千兩,不如得到季布一諾’,你一句承諾這么厲害,我要向全國廣做宣傳啊!”
季布見他挺真誠,就以禮相待,視為上賓。后人根據“得到黃金千兩,不如得到季布一諾”壓縮成“一諾千金”,這個成語自此流傳開了。
“一諾千金”,體現了賢人君子的高風亮節,人無虛言才贏得信用,足見諾言的重要。
當下社會,經濟至上,唯利是圖的多,雖誠信天天講,但誠信危機出現;通訊發達,聯系日益便捷,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拉大,真誠成為一種奢侈的向往。“忽悠”成了全民最害怕但又最常用的一個東西,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值得人深思。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信任,都成了利益關系,合作關系,那么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就會受到輕易地踐踏,人心中的溫暖神經日益被緊鎖起來,人間溫情變得越來越罕見,即使是一個家庭中,也會為了一套房子的紛爭而血親失和,骨肉相殘殺,實在都是利益惹的禍。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信任危機出現,人情冷漠至此。
事實上,古今中外但凡杰出成就的偉人們,無不具有“赤子”之心。什么是赤子之心?就是至誠之心。這是他們最大的天性,也是他們堅持一生的為人處世原則。因為追求的真誠,志懷高遠,不想茍且而活,就必然要真誠而認真地活,真誠地面對自己,不自欺;也真誠對人對事,不欺人。相反,往往表現出他們與生俱來的可愛和童真,讓人感覺到的至誠,總能以此感召周圍人,甘心幫助他,為他效力。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沒有什么比真誠更能打動一個人的心。這個真理偉人們無不明白,所以不隨流俗之風的左右,堅持奉行,并視之為行事為人之重要策略。最終因不計小失,不患得患失,因真誠而成就大事。所以,根本來說,真誠絕對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也是一種可利用的智慧,只有聰明人善為之。
上一篇:南懷瑾《謙退為上策》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難得糊涂是境界》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