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
隋末農民起義軍瓦崗軍的領袖,謀略家。字玄邃,遼東襄平人。出身于世代高官名將的大貴族之家,少年即有大志。“趣解雄遠,多策略,散家養徙客,禮賢不愛籍”。“少有才略,志氣雄遠,輕財好士”,此類活動是為日后的政治目標服務的。大業九年(613),楚國公禮部尚書楊玄咸舉兵反隋,李密獻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抓住隋煬帝二次兵伐高麗,遠離巢穴,孤立無援的有利時機,與高麗前后夾擊。擒賊擒王,消滅元兇,即可大獲全勝,此計可穩操勝券。中策是搶占關中,占據險要之地,以臨天下,隱扎穩打,并可推翻隋朝。此策雖不能速戰速決,亦是獨具慧眼,老謀深算之計。下策是棄元兇煬帝而不攻,置關中創業之基而不取,硬攻堅城洛陽,則毫無取勝的把握。楊玄咸偏取下策,又對奸人韋福嗣委以心腹之任,兵敗西退時又貽誤戰機,招致徹底失敗。李密逃亡入關時被官府抓獲,在押送高陽的途中,以金錢置酒灌醉押解人員,“密等七人穿墻而逃”,投靠瓦崗農民起義軍翟讓,設計伏兵合圍斬殺隋悍將張須陀:為搶奪糧食,輕兵突襲洛口倉,大規模地向瀕臨絕境的饑民發放糧食,數十萬人相投,壯大了起義隊伍。大業十三年(617)翟讓主動退位讓賢,推舉李密為主,尊為魏公。不久,又攻據回洛倉。次年,與隋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決戰,避其兵鋒,深溝高壘,以逸待勞;避免腹背受敵,假降隋皇泰主楊侗,解除了后顧之憂,盡全力以精兵應對宇文化及,消耗其軍糧,待其糧絕后,展開決戰,殲其主力八萬余人。在反隋戰爭中,李密為配合軍事行動,發動民眾,瓦解敵軍,歷數隋煬帝十大罪狀,使隋統治者驚恐萬狀,可謂是把軍事進攻和政治攻勢結合起來的典范。李密雖極有機謀,但過失也不小。他在政治上一個重大錯誤是殺害翟讓;在謀略上的一個重大失誤是不攻關中。加之居功自傲,輕敵兵敗,走投無路,投降唐王李淵。不受重用,叛唐出逃,于武德元年(618年)被唐右翊衛將軍萬寶派副將盛彥師伏兵擊殺,時年37歲。
上一篇:李衛公問對
下一篇: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