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書法璽印繪畫雕塑·璽印
璽印是文化底蘊極深的獨特的傳統文化。世界幾大文明區如印度、兩河流域雖也滋生過印章這種文化現象,但與中國風格用法迥異,且如曇花一現而終歸絕跡。中國則在古璽印的基礎上至元一變而為東方獨有的篆刻藝術。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如今印學團體數以百計,篆刻愛好者更難以計數。
每一個喜愛篆刻的人都知道“印宗秦漢”的說法。秦漢印以其自然整飭、雍容古穆而為習印者奉為不二法門。無怪識者有論:“印之宗漢,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清西泠八家之一奚岡語)陜西作為周秦漢唐故都,在璽印的形成、發展、轉型等重要時期都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其印學傳統可書可記。
中國印章發軔于商,但商周遺物極少,只有數例。至戰國,中國印章進入第一個繁榮期。當時的璽印主要有齊、燕、晉、楚、秦五個系統。秦系古璽在戰國古璽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風格與六國判然有別。這一方面是秦璽所用秦系文字繼承西周晚期銅器銘文的遺風,其文字整飭規范,與秦權詔版字法一致,與六國文字不同。另外秦印多用邊框,間有“田格”、“日格”,漸開秦統一后秦印法式。內容上大量出現吉語印和成語印。秦并天下,以李斯小篆而獨尊于世后,秦系古璽漸次取代六國古璽而成秦漢璽印主流。
秦印如其他秦文化一樣在千年中國封建社會具有開基作用。第一,秦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形成較完備的官印制度,上至中央顯宦下至地方鄉亭小吏無不用印。官印由中央統一頒發,由少府屬官“符節令丞”掌管。對私刻盜用官印科以重刑。其次,“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漢舊儀》)森嚴的等級制度為后世沿用并完善。第三,秦印用小篆,至西漢演成繆篆,以后兩千年璽印多循其法。秦印多施田格或日格。印文排列有左讀、橫讀、對讀等,并不劃一。私印有半通、方形、圓形等多種式樣,印面界格切分并不等比例,而按筆劃多少字形寬窄而定,加之鑿成,更顯天真、稚拙、清新。
在印學史上,西漢是極其重要而輝煌的時代,它繼承和完善了秦代的官印制度,直接影響和左右了東漢乃至魏晉南北朝的印風。西漢印章大致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官印延用秦代界格之法,但字體相對規矩勻厚。新出現蛇鈕、魚鈕。常用鼻鈕和龜鈕。印臺較薄,秦印一般零點三至零點六厘米,西漢早期一般零點六厘米。以后多厚于此。中期:最顯著的特點是出現了五字印和新的印章自名“章”。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規定二千石以上高官用五字,名曰“章”。如稱“左馮翊印章”(《封泥考略》)而不稱“左馮翊印”。另外,秦沿至漢初的界格印退出印壇。晚期:漢印用字趨于粗實、齊整、平直,更顯方正峻健豐厚。私印方面出現了兩面印。新莽時期是中國印章的特殊時期,其用字以五、六字為多,不見四字印。出現了其改制的一些復古官名。如“馬丞”、“宰”、“男”等。莽印制作精工,典麗流暢,藝術價值頗高。
漢印平直方正,雍容蘊藉。既易于入手學習,又合乎儒家敦厚含蓄樸拙的崇尚,故千百年來一直與晉字、唐詩、宋詞并稱藝壇。戴啟偉《嘯月樓印賞》云:“秦漢印章,傳之至今,不啻鐘、王法帖。蓋法帖猶藉工人摹勒,非手跡。唯印章悉從古人手出,刀法、篆法、章法俱在。”所以明清印學勃興以來,印壇巨子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齊白石莫不從漢印入手,創立他們或華姿、或淳厚、或多渾、或清健、或老辣的藝術風格。
秦漢時代沒有朱紅印泥,印章都施于封泥或陶器上,這些印跡經千年演化,更顯貌古神虛的自然美。陜西是秦漢封泥陶文出土較多的地區。“道在瓦甓”(老子語),這些都給后世篆刻家以極大的藝術靈感,并滋養了吳昌碩等一代篆刻大師。
印章進入魏晉北朝之后,漸趨渙散、粗獷、猛利。如西安出土的十六國時期“廣武將軍章”(山東大學文物陳列室藏)、咸陽楊陵出土的北朝“清水男章”(咸陽文保中心藏)等。信刀鑿就的“將軍印”,字法簡率,筆畫欹斜,章法參差,沖刀剛猛。極受近現代印人注目。“大道縱橫,放膽行去”(齊白石語)的印壇奇才齊白石即直接受益于此。
如前所述,北朝以前印章施于封泥陶器上,故而官印皆為陰文,抑于泥陶之上反為陽文,醒目美觀。也因如此,官印并不大,在二點三厘米左右。至隋唐,紙張廣泛使用,印章受體由封泥變為紙張。同時印泥出現,中國印章進入了它最為顯著的轉型時期——隋唐時期。這一時期印章普遍增大致五厘米以上,文字由陰文轉為陽文,篆法由小篆繆篆而變成盤曲較多,至宋則形成成熟的“九疊文”,這種官印用字一直沿續到清朝乃至民國。官印內容從發給官吏本人的職官印(如渭南出土西漢初之“昌平家丞”印)轉為授與官署(如咸陽出土隋“右武衛右十八車騎印”)。
隋代官印傳世在十枚以內,與唐印印面風格極難區分。宜借助于職官名稱與印鈕型制加以甄別。例如:隋“右武衛右十八車騎印”,1993年傳出咸陽。印面呈正方形,邊長五點三厘米(約合隋制二寸)。印臺高一點四,鈕高一點七,穿直徑零點八厘米。印文蟠條而成,蟠條深一點一厘米。從型制上看此印上承漢魏鼻鈕之余緒,較為矮厚。穿近圓形,與唐印不同。唐代官印鼻鈕高,穿隨之拉長,已呈向宋元長方板狀鈕過渡之勢。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之唐“中書省之印”,邊長五點八、鈕高二點六、長穿高一點四厘米。從印文上看,隋印均不用“之”字,而唐印用之。考之文獻此印為公元581至607年大隋頒給右武衛右十八車騎府的官署印。近年陜西出土的隋唐印還有“千牛府印”“萬年縣之印”“保林縣印”等。
上一篇:天山文化·源遠流長的古今音樂舞蹈·現代民族樂器
下一篇:甘肅文化·甘肅的地理環境與疆域沿革·甘肅的疆城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