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折廷爭,心在利民》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魏國建立后,盧毓擔任史部郎。曹丕登上皇位后,盧毓改任黃門侍郎,又調(diào)出京城先后擔任濟陰相、梁郡和譙郡的太守。曹丕因為譙郡是自己的故鄉(xiāng),所以大量遷徙百姓搬到那里,讓他們聚集開墾田地。但譙郡土地貧瘠,老百姓生活貧困。盧毓很哀憐他們,便上表要求將百姓遷移到梁國平坦肥美的土地上去,違反了曹丕的心意。曹丕雖表面上同意盧毓表章上所說的意見,但心中很恨他,于是降低盧毓的官職,派他帶領(lǐng)移民到睢陽擔任典農(nóng)校尉。盧毓一心想使民眾獲利,親自察看土地,選擇好地方讓百姓居住,百姓很信賴他。后升任安平、廣平太守,任職之處他都施以仁惠。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盧毓被調(diào)入京城任侍中。在此之前,散騎常侍劉劭曾接受皇帝詔命制訂法律,尚未完成。盧毓上疏論述古今法律的意義,認為法律應(yīng)該一致,不應(yīng)有模棱兩可之處,使那些奸猾的官吏得以容納私情。侍中高堂隆多次對明帝曹叡營建宮殿之事提出尖銳的意見,明帝很不高興。盧毓說:“我聽說君王賢明,臣下就正直,古代圣明的君王擔心聽不到自己的過錯,所以設(shè)置讓臣下敢于進諫的鼓。親近的臣子盡心規(guī)勸,這正是我們這些人不如高堂隆的地方。高堂隆,大家都認為他狂放直率,陛下應(yīng)該寬容他。”盧毓任侍中三年,對朝政發(fā)表了許多反駁爭論的意見。
上一篇:《面折廷爭,剛斷明正》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互為聲勢:劉備出兵秭歸,吳蜀戰(zhàn)爭拉開帷幕》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