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文化遺存·漢畫像石
漢畫像石是漢代祠堂或墓室等的石刻裝飾畫。畫像石藝術始于西漢,盛行于東漢,它以民族圖案為特點,構圖多變,造型和線條多質樸生動,反映了漢代繪畫與雕刻藝術的水平。目前,我國漢畫像石發現最多的省份首推山東,四川、河南等省也有不少發現。
漢代,儒學盛行,儒家的“孝”道影響較大,因而厚葬之風盛行,隨之而來的便是崇尚裝飾墓室和祠堂,于是在建造墓葬時便出現和盛行石畫像雕刻。山東漢畫像石分布很廣,而以魯南與魯中地區較為集中。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已有沂水、長清、金鄉、濟寧、曲阜、魚臺、費縣、肥成、嘉祥、沂南、安丘、汶上等六十多個縣、市有漢畫像石被發現,其中尤以嘉祥武氏祠石刻、長清孝堂山畫像、沂南畫像石墓最為馳名,它們是漢代畫像石中成組的典型代表性作品。這些作品一般都數量較多,而且雕刻精美,內容豐富,對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乃至漢代建筑、繪畫、書法和雕刻藝術都有重要價值。
嘉祥武氏祠俗稱武梁祠,而實際上是紀念武梁和他的弟弟武開明及開明的兩個兒子武班、武榮的石祠,位于嘉祥縣城南十五公里的武翟山北麓。
武氏祠始建于桓帝建和元年(147)。據祠內石闕銘文記載,東漢末年的嘉祥武氏世代為官、武梁等人死后,他們的子孫遂在墓前建祠堂,精工細作,數十年才建成。原祠分為四室,前為武榮祠,后為武開明祠,中為武梁祠,左為武班祠。祠內有石闕、石獅、墓碑、畫像等石刻,后因黃河泛濫,石室被淤土淹埋。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金石家濟寧府運河同知黃易親去嘉祥查勘并發掘,尋得畫像石刻二十余塊。次年,金石家翁方綱捐資建屋,保護畫像石刻。后來畫像石又陸續有所發現。現在,除有兩塊流散國外、兩塊運往濟寧保存外,這里尚存漢畫像石四十三塊,另有石闕、石獅各一對,石碑兩塊。
武氏祠畫像石刻多采用減地陽刻法,雕工精細,取材廣泛,造型生動。其內容最多的是各種故事,如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孝義故事、列女故事、神話傳說等;另外則是車馬出行、宴筵樂舞、庖廚、水陸攻戰、祥瑞災異等圖像。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宗教信仰等。
孝堂山石祠位于長清縣孝里鋪南的孝堂山上。孝堂山石祠是我國現存地面上最早的墓前石室建筑,始建于東漢初年的1世紀。據《水經注》記載,孝堂山原名巫山,山上石室稱孝子堂。山上的古墓傳為孝子郭巨之墓。孝子郭氏石祠、孝里鋪、孝堂山皆由此得名。
孝堂山石祠全部用石材筑成,面南,平面為橫長方形,長近四米,寬二米多。東、西山墻上端為三角形大石,后墻為長方形石,前面立三根八角形石柱,兩頭檐角下豎立石條。正中最大的一根八角柱與后墻之間置三角石隔梁,把石祠分成兩間。單檐懸山卷棚式屋頂,兩面坡石權均刻出脊背、瓦壟、溝頭、連檐等形狀。石祠建筑的各個組成部分和結構特點,說明后來的許多建筑技法與形式早在漢代已經形成。
與其建筑形式同樣重要的是石畫像。在石祠的北壁、兩側山墻和三角石隔梁上,布滿了刻工精細的漢代畫像。這些畫像內容也十分豐富,有伏羲、女媧、西王母等傳說人物形象;有周公輔成王等歷史故事;有王者車騎出行、崇殿高閣的住宅和王侯受禮等宮廷生活;有胡漢軍隊對壘、激戰和朝賀迎接的場面;還有狩獵、椎牛、宰羊、殺雞、炊煮等庖廚活動,以及緣竿、跳丸、舞蹈、奏樂等百戲場景。這里的畫像雕刻方式與嘉祥武氏祠不同,是在磨平的石面上施陰刻線,或物像輪廓凹入的平面線刻。整個石祠畫像描繪得準確生動,線條纖勁有力。此外,在石祠的八角柱斗、山墻、瓦當、石臺上,還刻有簡樸的垂幛紋、菱紋等幾何形裝飾圖案。
沂南漢畫像石墓位于縣城西北的北寨村中,1954年3月開始發掘。該墓營造時代約為193年的東漢末年以前,共分八室,除前、中、后三主室外,還有東三西二共五個側室。整個布置十分均衡,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該墓共用二百八十塊石料建成,其中四十二塊石料有畫像七十三幅,總面積達442.27平方米。這些畫可大體分為幾組,有人認為這些畫反映了墓主人生前死后的有關事跡,如生前與異族人戰斗;死后多人來獻祭;表現墓主生前的身份及富厚逸樂的生活;體現墓主夫婦生前閨房內的生活等等,這些畫看似零散,實際是有內在聯系的整體。
沂南畫像的雕刻技法有陰、陽兩種,即先從平面上刻出畫的輪廓,后在輪廓內施陰刻線紋,然后將周圍不需要的剔去。此種淺浮雕法用得最多,它比武氏祠繁雜而熟練,刻工精麗而生動活潑。它標志著雕刻技術的進步,代表著當時繪畫與雕刻藝術的較高成就。
上一篇:寧夏文化·風華磨洗認前朝·漢代渠道與文物
下一篇:江西文化·從豫章故郡到江西行省—江西歷史地理沿革·江南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