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以情理: 曹植上疏求用》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黃初以來,對諸侯王的法制禁令極為嚴厲,以至于姻戚之間都不敢互相往來問候。東阿王曹植上書說:“堯教化天下,先從親族開始再推及到疏遠之人,從近支推及到遠支。周文王以禮法對待其妻,推及兄弟,用此來治理國家。陛下具有唐堯一樣神明完美的德行,推行文王謙謹恭敬的仁愛之心,恩惠遍沾后宮,恩寵顯于九族,諸王百官爭先效命,治理國家的公務,不會在朝堂廢棄,個人感情的抒發也能在私下展開,姻親之間的交往可以通達,喜慶哀吊的情感能夠表達,真可謂是推己及人、廣施恩德的人了。至于為臣我,人際關系完全斷絕,在政治清明時卻受到禁錮,我暗自傷心。不敢奢望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再去修行人情世理,論說父子兄弟之情況且近來姻親關系不能交往,兄弟之間背離絕交,吉兇之事得不到音信,喜慶哀吊之禮完全廢除。恩情如此背離,甚于過路之人,隔閡如此深遠,超越胡人、越人。現在我國權宜之制,永無進朝晉見的希望,至于傾心王室,情繞宮庭,只有神明才知道。可是天意如此,有什么可說的呢! 但是想到各位親王時常懷有兄弟手足之情,愿陛下能如急流一樣速下詔書,使各封國互相祝賀通問,四時之節,得以來京展拜,以敘骨肉歡聚的情誼,成全兄弟友好的義理。妃妾的母家,饋贈脂粉,一年可以兩次往來問候,使親王在禮義上與其他皇親外戚比齊,在待遇上和文武百官同等。如果這樣,那么古人所贊嘆、《詩經》所詠頌的就再現于當今圣世了! 我私下反省自己,連錐刀的用處都沒有; 但看到陛下所提拔任用的人,如果把我當作皇室以外的人,私下度量,也不比在朝人士差。如能允許我脫下為王所戴遠游冠,戴上大臣的武弁帽,解下為王的紅繡帶,佩上大臣的青繡帶,駙馬都尉、奉車都尉之類,得到名號,把宅第安在京師,手執馬鞭,帽邊插筆,天子出游時隨從前后,天子返宮后待命殿前,圣上垂問,承應回答,拾遺補缺,侍奉左右,這就是我赤誠之心的最大愿望,夢寐以求的理想。我追慕《鹿鳴》所描述君臣之宴的情景,經常吟詠《常棣》‘兄弟不是外人’的告誡,近思《伐木》求友的意義,最終感懷《慕莪》父母之恩難以報答的悲哀,每逢兄弟相會的四時之節,倍感孤獨寂寞,左右只有奴仆,面前只有妻子兒女,高談闊論沒人聽,精辟見解不能發揮,未嘗不是聽到音樂就撫心悲痛,舉起酒杯就長長嘆息。我以犬馬的誠心不能感動主人,正如人類的真誠不能感動蒼天。城墻崩塌、夏日降霜的典故,我當初相信它們,但以我的心相比,這些不過是些虛夸! 猶如向日葵傾向太陽,雖然太陽不為之回光,然而傾向之心是真誠的。我暗中自比為向日葵,而能降下天地般的恩惠,賜給日月星辰一樣光明的人,其實正是陛下。我聽說《文子》一書上說:‘不要開始有福,不要首先遇禍。’現在互相疏遠隔閡,兄弟一同擔憂,而我獨自發出倡議的原因,實在是不愿在圣明之世仍有人蒙受不到恩澤,想使陛下崇尚唐堯時代親族和睦的美俗,發揚文王之世政治清明的德政!”明帝用詔書回答說:“教化的推行,各有興盛和衰落,不都是開始完善,終局非壞不可,而是時勢迫使它這樣。現今只是讓各封國兄弟之間人情禮儀簡化,妃妾母家減省脂粉饋贈,并沒有禁止各封國往來問候的詔命。矯枉過正,下邊的官吏害怕受到譴責,才造成你說的那種狀況。已命令主管官員照你的意見辦。”
曹植又上書說: “從前,漢文帝從代國出發,懷疑朝廷發生事變,宋昌說:‘京城內有朱虛、東牟這些皇親,外有齊王、楚王、淮南王、瑯邪王,都是磐石般的皇族,望君王不要懷疑。’我想陛下遠的一定觀覽過周文王依靠虢仲、虢叔兩位弟弟完成王業的記載,近一點還考慮過周成王時召公、畢公輔助朝政之事,再就是宋昌磐石般的比喻。我聽說羊披上虎皮,看見草就高興,看見豺狼就膽戰,是忘記他身上披的虎皮了。而今任用的將領不優良,則與此相似。所以俗話說: ‘怕就怕做事的人不了解所做的事,了解應該怎樣做事的人卻不能去做。’古代周成王殺死管權,流放蔡叔,用周公、召公作輔佐;叔魚被晉侯所殺,叔向卻助晉國以成霸業;西周三監之亂,我自會引以為戒;二南之輔,不必遠求。皇宗顯貴和封國藩王中必定有這種人才。能使天下傾耳注目的人,是當權者。所以謀略能夠改變主人的地位,威望能夠使下面懾服。豪門大族執政,不在于是否皇親國戚,掌握著權柄,雖然疏遠也舉足輕重;勢力衰落,雖是皇親也必定輕微。所以取代齊國的人是田姓家族,而非呂姓家族;瓜分晉國者,是趙姓、魏姓,而不是姬姓,請陛下明察。在吉祥太平時專擅權位,在兇禍來臨時趕快逃避的,都是異姓之臣。希望國家安定,祈求家族高貴,存則共享榮耀,亡時同當災禍,都是皇族之臣。而今反倒疏遠皇族親近異姓,我困惑不解。我跟陛下齊踏薄冰,同蹈炭火,攀登高山,跨越深澗,寒冷炎熱,燥熱潮濕,無論環境好壞,都在一起,怎么能離開陛下呢?我內心不勝悲憤苦悶,上書陳情,如有不合圣意之處,請求暫且交給書府收藏,不要毀掉丟棄,我死之后,或許可以引起深思。如果有一絲一毫能合陛下圣意的地方,請在朝廷公開,使博古通今之士糾正我上書中不合大義之處。如能這樣,我的愿望就滿足了。”曹叡只是以措辭感人的文章作為回答而已。
八月,曹叡下詔說:“先帝頒布詔令,不想讓親王們留在京都的原因,是因為皇帝年幼,母后攝政,防微杜漸,關系國家盛衰。朕不見各親王已有十二年,悠悠情懷,怎能不思念! 現下令所有親王及皇族的公爵侯爵,各派嫡子一人于明年正月來京朝會,但以后如有皇帝年少,母后在宮攝政的情況,自當按先帝的詔令辦。”
曹植上疏,引經據典,文詞并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帝下詔,避重就輕,去本求末,始終疑之,不委以任。
上一篇:《動于九天之上:奇正論》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動以情理:孫策起兵》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