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云文化·滇云文化植根的經濟土壤·農業經濟與畜牧經濟相結合
(1) 稻米之路
日本學者渡部忠世認為亞洲稻最早起源于“阿薩姆、云南”,即印度的阿薩姆邦,中國的云南省和緬甸的克欽等山岳地帶。稻米的種植從這一地區往西經布拉馬普特拉河和恒河一線傳播到南亞地區;往南由湄公河傳播到東南亞一帶;往東沿長江傳播到中國的東南地區。這就是“稻米之路”。不管這一說法是否準確,但是,云南是亞洲稻的最早起源地,這是為人們所公認的。
在云南少數民族中,有許多關于馴化和培養野生稻為主要糧食作物的傳說,例如傣族民間故事《一顆蘿卜大的谷子》說:從前人們靠打獵捕魚為生,一天,打獵的人們忽然聞到了一股香風,他們朝著風吹來的地方走去,在山坳的水塘里看到了許多又高又密的野草,草上結著無數蘿卜大的果子,剝開一看,里面全是白生生的果肉,用嘴一舔,又香又甜,大家就吃起來,并給它起名叫“香稻米”。從此以后,人們就靠“香稻米”生活,但是野生的“香稻米”越來越少。一個聰明的人就教大家把“香稻米”播種到田里,小心培育,施肥灌溉,“香稻米”不僅長了出來,而且比野生的還要壯實,稻米成了傣族人民主要的食物。稻米自古就是云南各民族的主要食物。今天在云南許多少數民族中還流傳著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教民種稻牛耕的傳說,這雖無從證實,但反映了云南各民族重視水稻栽培,不斷發展稻作農業生產技術。
云南的稻作農業不僅發展很早,而且分布廣泛。可以說從古到今,稻作農業便是云南農業的主要類型。今天云南的農業中,糧食作物也是以水稻種植為主,產量最高,分布最廣。因此滇云大地屬于中國南方稻作農業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2)壩子的耕田邑聚
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公元三世紀莊蹺入滇以前,云南分布著很多的民族部落,統稱為“西南夷”,分屬兩種經濟文化類型。一種是“椎髻”民族,過著“耕田,有邑聚”的定居農業生活;另一種是“編發”民族,過著“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的游牧生活。
從今天考古出土的情況看,云南很早就有了定居農業,定居農業遺址主要分布在河湖盆地和壩子地區,耕田邑聚成為云南壩區生產生活的主要類型。這種耕田邑聚,植稻種麥,栽桑養蠶,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長期延續下來,成為云南壩區定居農業的生產模和云南壩區經濟基礎。
(3) 夏上高山冬入深谷的游牧
畜牧業是云南的又一支柱產業。云南地域廣闊,氣候溫濕,林草茂盛,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云南最早的畜牧業是一種游牧式的生產方式。司馬遷說滇池:“西自同師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嶲、昆明,皆編發,隨草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千里。”就是說秦漢時期,在云南西至保山,東至滇池,北有大理、麗江的廣大地區都是游牧民族活動的地區。他們隨水草游牧,沒有固定的居止。
云南人民很早就摸索出一套適合云南高山草場的游牧生產方式,按季節劃分草場輪牧的游牧方式,是云南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適合云南高山深谷地理環境,充分利用立體氣候的有利條件,通過循環利用山區草場的自然規律,來提高畜牧生產效率的科學的方式。因而這種夏上高山冬入深谷的游牧方式,至今仍為云南少數民族所采用。
在此基礎上云南人民還創造了另一種游耕結合的畜牧生產方式,在那些宜農宜牧的壩區與山區結合地,人們發展起亦農亦牧,農牧并重的生產方式。即夏天人們把牲畜趕上高山放牧,騰出土地進行農業生產;秋冬季節,再把牲畜趕下高山,在收割了莊稼的田野上放牧。
(4) 刀耕火種與滇云生態
歷史時期云南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農業生產上,一方面是壩區“耕田邑聚”,有發展程度相當高的精耕細作農業;另一方面則是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粗放原始的耕作,即刀耕火種。大約在明清時期,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在云南分布廣泛,幾乎遍布整個滇云大地,到20世紀70年代為止,云南還有大約三百多萬少數民族實行這種較為原始的農業耕作方法。
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刀耕火種是以最簡單的生產方式,最少的勞動投入,獲取最大程度的收獲的謀生手段。是歷史時期一定地區與其生產力發展相吻合而且符合生態環境的耕作制度。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醫療條件的改善,交通的改觀,外來人口的遷入和當地人口的繁衍,當每平方公里超過十五人以后,人與地的矛盾日益緊張,在這樣條件下仍然靠擴大刀耕火種面積來維持大量人口的生存必然會打破人與自然的協調,造成生態環境難于逆轉的破壞。因此,刀耕火種的粗放農作方式走到了它的盡頭,必將為更先進的生產方式所取代。
(5) 直上云天的梯田
在多山的云南省,可供農業耕作的平壩土地相當有限。而那些河谷兩岸,深山之中,環山造田,壘土為埂,層層相疊,引泉灌溉,直上云天的梯田,在云南隨處可見,它不僅是云南人文地理的一大景觀,也是云南人民與自然抗爭,利用山地資源發展農業的智慧結晶和創舉。
云南許多少數民族都有從事梯田稻作農業的悠久歷史。居住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區的哈尼族更是創造了梯田稻作農業的奇跡。對于哈尼族來說,梯田稻作農業不僅帶來了更多的豐收,而且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的農事和村社活動幾乎都圍繞著梯田的農作開展:他們創造了一套既實用又方便的物候歷法,以樹木發芽、開花或枯萎及候鳥鳴叫來判斷季節,安排農事和祭祀活動;他們冬季開田打埂,春天撒種栽秧,夏天中耕除草,秋天收獲嘗新,都要在梯田的田間地頭,舉行各種祭祀活動。最隆重的是每年的開秧門,幾乎成了哈尼族的盛大節日,全村老幼身著新衣,帶著象征豐收在望的染成黃色的糯米飯和米酒來到田間,在層層梯田中,老人們相互祝福,青年人對唱山歌。當栽秧的喇叭高高奏起,德高望重的老人拔起第一把秧的時候,人們歡呼著涌進梯田,開始一年的栽插。這時的哀牢山,山歌繞山、梯田如畫,衣著嶄新、體格健壯的人們點綴其間,美不勝收。梯田和梯田文化正是云南各民族的一大創舉。
(6) 明清云南屯墾與山區開發
古代,云南開發較早、發達程度較高的地區主要在壩區,山區的開發則較晚。但是到了明清時期,云南山區的開發出現了一個高潮。這一時期云南山區的開發與元明清以來中央王朝在云南實行屯墾戍邊、移民實邊的政策密切相關。
明清云南山區的開發,土地大面積擴大,而多數山區自然條件較差,不適宜水稻的種植,所以還直接導致了云南以種植玉米、蕃薯為主的山區新農業的開始。這一時期,隨著移民大量遷入,在山區,引進了玉米、蕃薯的種植,逐漸取代了原來山區低產的大麥、燕麥和蕎麥等,成為邊遠山區農民的“終歲之糧”。由于玉米、番薯的傳入,原來不適宜種植稻、麥的山區得到了開發和利用,從而把山區農業生產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這是云南經濟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上一篇:燕趙文化·資源、物候和農工商業·農業物產
下一篇:燕趙文化·由民族融合體現出的在全國的地位和作用·農耕與游牧生產方式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