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彥》人物故事小傳
王彥(公元1090—1139年),字子才,隆德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南宋抗金著名將領。王彥自幼性格豪爽,喜讀韜略。早年中武舉,任清何尉。北宋末,從涇原路經略使種師道,兩攻西夏,屢立戰功。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隸河北招撫使張所部,任都統制,率岳飛等7000將士,北渡黃河,大破金軍,收復新鄉。后被金軍包圍,力戰突圍至共城以北太行山區結兩河豪杰,建立“八字軍”,屢創金兵,眾至10余萬人,綿延數百里。二年,應宗澤之召,率軍南下保衛東京。后多次上疏,反對議和,力陳兩河百姓切盼王師北伐之意,為黃潛善、汪伯彥所忌,被奪兵權。三年,張浚宣撫川、陜,起用王彥為前軍統制,率部轉戰川陜,屢敗金及偽齊兵,收復秦、金等州。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任荊南知府,屯田800余頃。次年,率八字軍入衛臨安。不久被奪去兵權,出知邵州,病死于任上。王彥創建的“八字軍”是南宋抗金戰爭中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
〔正史〕
王彥字子才,上黨人。性豪縱,喜讀韜略。父奇之,使詣京師,隸弓馬子弟所。徽宗臨軒閱試,補下班祗應,為清河尉。從涇原路經略使種師道兩入夏國,有戰功。
金人攻汴京①,彥慨然棄家赴闕,求自試討賊。時張所為河北招撫使,異其才,擢為都統制。使率裨將張翼、白安民、岳飛等十一將,部七千人渡河,與金人戰。敗之,復衛州新鄉縣,傳檄諸郡。
金人以為大軍至,率數萬眾薄彥壘,圍之數匝。彥以眾寡不敵,潰圍出。諸將散歸,彥獨保共城西山,遣腹心結兩河豪杰,圖再舉。金人購求彥急,彥慮變,夜寢屢遷。其部曲覺之,相率刺面,作“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以示無他意。彥益感勵,撫愛士卒,與同甘苦。未幾,兩河響應,忠義民兵首領傅選、孟德、劉澤、焦文通等皆附之,眾十余萬,綿亙數百里,皆受彥約束。金人患之,召其首領,俾以大兵破彥壘。首領跪而泣曰:“王都統砦堅如鐵石,未易圖也。”金人乃間遣勁騎撓彥糧道,彥勒兵待之,斬獲甚眾。益治兵,刻日大舉,告期于東京留守宗澤②。
澤召彥會議,乃將兵萬余渡河,金人以重兵襲其后而不敢擊。既至汴京,澤大喜,令彥宿兵近甸,以衛根本。彥即以所部兵馬付留守司,量帶新兵趨行在。時已遣宇文虛中為祈請使議和。彥見黃潛善、汪伯彥,力陳兩河忠義延頸以望王師,愿因人心,大舉北伐。言辭憤激,大忤時相意,遂降旨免對,以彥為武翼郎、閤門宣贊舍人,差充御營平寇統領。時范瓊為平寇前將軍,彥知瓊有逆節,稱疾不就,乞致仕,許之。
知樞密院事張浚③宣撫川、陜,奏彥為前軍統制。浚與金酋婁宿相持于富平,欲大舉,初至漢中,會諸將議,彥獨以為不可,曰:“陜西兵將上下之情,皆未相通,若少不利,則五路俱失。不若且屯利、閬、興、洋,以固根本,敵入鏡,則檄五路兵來援,萬一不捷,未大失也。”浚幕府不然其言。彥即請為利路鈐轄,俄改金、均、房州安撫使、知金州。
時中原盜賊蜂起,加以饑饉,無所資食;惟蜀富饒,巨盜往往窺覬。桑仲既陷淮安、襄陽,乘勢西向,均、房失守,直搗金州白土關,眾號三十萬。仲,彥舊部曲也,以申櫝請于彥曰:“仲于公無敢犯,愿假道入蜀就食耳。”彥乃遣統領官門立為先鋒擊之。賊銳甚,立戰死。將士失色,或請避之。彥叱曰:“樞相張公方有事關陜,若仲越金而至梁、洋,則腹背受敵,大事去矣。敢言避者斬!”即勒兵趨長沙平④,阻水據山,設伏以待。賊見官軍少,蟻附搏戰。彥執幟一麾,士殊死斗,賊敗走。彥休士進擊,追奔至白磧,復房州。
紹興元年⑤九月,權京西南路副總管李忠反,擾京西,遂攻金州⑥諸關。賊眾皆河朔人,驍果善戰,彥與戰不利,關陷。彥退屯秦郊,令將士盡伏山谷間,焚秦郊積聚,偽若遁者。秦郊距郡城二十里,路坦夷,彥募敢死士易麾幟,設奇以待。閱再宿,賊至秦郊,官軍逆戰,大敗之,追襲至秦嶺,遂復乾佑縣以歸。忠走降劉豫。
初,桑仲既敗還襄陽,乃鳩集散亡陷鄧州,兇焰復熾。南攻德安,西據均陽,分眾三道:一攻住口關,一出馬郎嶺,一搗洵陽,前軍去金州不三十里。彥曰:“仲以我寡彼眾,故分三道以離吾勢,法當先破其堅,則脆者自走。”遣副將焦文通御住口,自以親兵營馬郎。相持一月,大戰六日,賊大敗,仲為其下所殺。又有王辟、董貴、祁守中阻兵窺蜀,勢雖不及桑仲,然小者猶不減數萬,彥悉討平之。
是冬,偽齊秦鳳經略使郭振以數千騎掠白石鎮⑦,彥與關師古并兵御之,賊大敗,獲振,復秦州。張浚承制以彥節制商、虢、陜、華州軍馬。
三年正月,兀術⑧入侵,浚召彥與吳玠、劉子羽會于興元。撒離曷自上津疾馳,不一日至洵陽。統制官郭進死之,彥退保石泉縣。金人入金、均,彥趨西鄉。二月,金人攻饒風關,彥與吳玠御之,不能卻,關破,彥收余兵奔達州。五月,彥遣兵至漢陰縣,與劉豫將周貴戰,大敗之,復金州。浚承制進彥保康軍承宣使兼宣撫司參議,彥不受。
五年四月,差知荊南府,充歸、峽、荊門公安軍安撫使。彥因荊南曠土措置屯田,自蜀買牛千七百頭,授官兵耕,營田八百五十頃,分給將士有差。六年二月,知襄陽府、京西南路安撫使,彥以岳飛嫌辭。浚奏彥為行營前護副軍都統制、督府參謀軍事。
六月,以八字軍萬人赴行在。至鎮江,聞母喪,上疏乞解官,不許。詔免喪服,趣入對,遂以為浙西、淮東沿海制置副使,以所部屯通州之料角。七年正月,彥因遣將捕亡者于解潛軍中,軍士交斗于市,言者論其軍政不肅,貶秩二等。彥不自安,乞終余服。二月,復洪州觀察使、知邵州。彥入辭,帝撫勞甚厚,曰:“以卿能牧民,故付卿便郡,行即召矣。”九年,卒于官,年五十。
彥稱名將,當建炎⑨初,屢破大敵,威聲振河朔。時方撓于和議,遽召之還,又奪其兵柄而使之治郡,士議惜之。彥事親孝,居官廉,子弟有戰功,不與推賞。將死,召其弟侄,以家財均給之。
《宋史》卷三六八
〔注 釋〕
①汴京:今河南開封。②宗澤:生于公元1060年,死于公元1128年,字汝霖,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南宋抗金名將。③張浚:生于公元1086年,卒于公元1154年,字伯英,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南宋初年名將。④長沙平:在今陜西平利縣東。⑤紹興元年:紹興,南宋高宗趙構的第2個年號。無年,即公元1131年。⑥金州:治所在今陜西安康縣西北漢江北岸。⑦白石鎮:宋時屬長道縣,在今甘肅西和縣西南。⑧兀術:即完顏宗弼,金朝大將。詳見本書《宗弼》。⑨建炎:南宋高宗趙構的第1個年號,公元1127—1130年使用。
上一篇:《王士禎》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士禎》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王恭》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恭》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