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重慶之旅·大足石刻·天光云彩石刻之冠
大足古屬合州巴川縣,唐乾元二年(759)單獨置縣,后屢置屢并,清雍正六年(1728)復置,屬四川重慶府,今為重慶市轄縣。據(jù)《蜀中廣記》載,大足之名“……取豐足之意?;蛟茖氻斏接芯奕僳E”。“巨人跡”即指佛足造像。
盤陀石上巨人跡
相傳,釋迦牟尼修得正果,即將涅槃時,眾徒不舍。他只好狠心地揮手劃地為河,擋往徒弟。見徒弟們仍不肯離去,釋迦牟尼也隔河佇立良久,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人們膜拜頂禮,就將此地更名“大足”。今寶頂山圣壽寺前有水池,池中有一對長1.8米、深1.1米的大腳印,即為當年佛祖遺跡。山上佛灣臥佛前那條彎彎曲曲的排水道,就是當年釋迦牟尼揮手劃出的河。清代著名詩人張澍曾至此題詩:“一碧方塘水不波,天光云彩拂風過;盤陀石上留雙足,碑立何年字已磨?!?/p>
大足石刻創(chuàng)于唐,迄于明。其中多數(shù)為唐、宋時開鑿,以北山、寶頂兩地的規(guī)模和藝術水平最高,是我國中晚期石刻藝術的代表作。北山古名龍崗山,距縣城2公里,海拔560米,石刻造像始于唐景福元年(892),止于南宋紹興年間,近六千尊佛像中,有二千余尊保存完好。石刻以佛灣為中心,南段為晚唐、五代作品,北段為兩宋作品,各具時代特點。其中精品有享譽“北山石刻之冠”的“數(shù)珠手觀音”(俗呼媚態(tài)觀音)窟、“觀經(jīng)變”龕、“孔雀明王”窟、“地藏變像”等。寶頂山在大足東北角,海拔580米。其石刻造像時間為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有造像近萬軀,以大佛灣規(guī)模為最大,保存完好?!胺册尩渌d無不備列,幾乎將一代大教搜羅畢盡”(《大足縣志》)。遍布于東南北三面巖壁和石窟中的三十一幅大型雕像,圖文并茂,題材廣泛,技法洗練,顯示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其中長達31米的“釋迦涅槃圖”、一千零七只手的“千手觀音”、高達7米的“華嚴三圣像”等,皆為珍品。而那些再現(xiàn)了當時社會生活風貌的世俗化、中國化的作品,更為世所罕見,是研究古代歷史、宗教、藝術的寶貴資料。寶頂山周圍,有圣壽寺、小佛灣、維摩臥疾、萬歲樓、高觀音等外圍造像。其中圣壽寺為川東大叢林之一,現(xiàn)有天王、靈霄、大雄、三世佛、燃燈和維摩諸殿,每年農歷二月初,朝山進香者逾萬。俗諺有“上朝峨眉,下朝寶頂”之說。
四川大足石刻菩薩像(宋)
師徒賭藝成奇塔
寶頂山上有座與眾不同的塔,塔頂大,塔身小,當?shù)厝私小暗顾薄O鄠鬟@是魯班的杰作。當年,魯班、趙巧師徒二人到大足刻造佛像。趙巧自以為手藝已學成,欲與師傅比試高低,就提出自己去寶頂山,師傅到北山,各造一萬尊神像,當晚動工,次日雞鳴為限。四更時,趙巧造好像,到北山一看,見師傅群像竣工,正在雕刻寶塔。這才發(fā)覺自己忘了造塔,必輸無疑,于是學起了雞叫。魯班一驚,寶塔倒落在地,就成了今天人們看到的樣子。
魯班惦記著徒弟的工程,忙趕到北山看望,見他正在建一座多寶塔。因地基不穩(wěn),塔身傾斜。魯班飛身上前,一腳踹去,塔穩(wěn)穩(wěn)地立在山頂,就是今天的北塔。此塔實建于宋代,因與南郊風水塔遙遙相對而得名,又因塔身色白而名“白塔”。高約30米,八角形,底層邊長3米。外看十二層,內實七層。全塔青磚砌成,間嵌石刻造像,塔內各層內壁嵌石刻造像,刻佛經(jīng)故事。雕刻精美、題材豐富,為他處罕見。第一層平頂上刻有一腳印,清晰如初,相傳就是魯班踹塔時留下的。游人至此,皆駐足揣摸,以為一奇。
佛道相爭石篆山
位于大足縣西南的石篆山,現(xiàn)存造像四五千軀,規(guī)模僅次于北山和寶頂山。造像集中于佛灣(子母殿)和千佛巖二區(qū),為道、釋、儒混存群雕,體現(xiàn)了宋代三教合一的風貌。代表作有鬼子母龕和魯班龕。山上有廟宇佛惠寺。寺外一長百米、高1丈的巨石聳立,從中縱分為二,如刀劈,人呼“刀劈石”。由石縫上望,天開一線;遠處平眺則石門對峙。相傳當年佛道為石篆山爭持不下,驚動了各自的祖師爺李老君和釋迦牟尼,二人皆說自己早已占據(jù)此山。李老君點化出一座嶄新的道觀,釋迦牟尼化出摩崖造像和一座“黃昏到寺蝙蝠飛”的破敗廟宇,言已歷八百年之久。老君只好認輸,一氣之下,抽刀將寺前巨石劈為兩半。
妙善千手渡眾生
寶頂石刻造像“千手觀音”是我國石窟藝術中最大的一尊。在面積88平方米的巖壁上,居中的觀音身高不及3米,結跏趺坐蓮臺,頭戴寶冠,雙手合十,表情慈祥端莊,一千零七只手呈放射狀分布,手中各執(zhí)法器,或托、或握、或捧、或持,千姿百態(tài),上飾金箔,光彩奪目,譎奇絢麗,令人有鬼斧神功之嘆。據(jù)說曾有人用多種方法,都未能數(shù)清手的數(shù)目,最終依靠匠人貼金記數(shù)方才查清。大足人相傳,千手觀音本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妙善。她自幼信佛,出家做尼姑。妙莊王不悅,怒毀寺廟,攆走和尚。天神罰他身長五百個大膿瘡。妙善以自己的一手一眼配藥,為父治病。佛祖釋迦牟尼知道后,深為感動,賜她千手千眼,時時拯救眾生。當然,這只是中國傳說。在印度佛經(jīng)中,觀音原為轉輪王的第一太子,是個男身,到唐代始傳他化身為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于是其形象即變?yōu)閶D人。元代趙孟頫之妻管道生更作千手千眼大悲觀音之傳略,世人遂以為觀音前身即妙莊王之女妙善矣。
送子娘娘棄惡從善
北山石刻第一百二十二號窟名“瑪利帝母”,俗呼“送子娘娘?!彼饲f慈祥地坐在龕中,左手抱一嬰孩,面前一乳母敞胸喂乳,兩側侍女分立,整個造像洋溢著一派柔情蜜意。然而據(jù)說她曾經(jīng)是個專吃小孩的妖魔。
佛經(jīng)載:古印度王舍城外,有個能歌善舞的牧牛女。一次,城里舉行盛會,大家不知她已懷孕,強拉她歌舞助興,致使胎兒夭折。牧牛女悲痛萬分,發(fā)誓要在來世吃盡嬰兒,讓逼她跳舞的人嘗嘗失去孩子的痛苦。她死后,轉世為王舍城娑多夜叉的長女,收養(yǎng)了五百個失去父母的兒童。每天她都要去城里吃一個兒童。釋迦牟尼知道后,趁她進城吃小孩時,把她最喜愛的養(yǎng)子藏起來,并在她失子痛哭時教育她,要設身處地為別的父母著想。她終于醒悟,發(fā)誓不再吃小孩,并給求子父母以如意兒童。人們見她棄惡從善,便造像祀奉。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陜北之旅·黃帝陵·天下第一陵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海南之旅·雷州·天南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