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
目 錄
一、行政區劃沿革與自然地理特征
1 安徽文化區的行政區劃沿革
2 安徽文化區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經濟的發展與徽商的崛起
1 安徽經濟發展軌跡
2 徽州商業集團的興起
三、學校教育與社會教化
四、豐富深邃的學術思想成果
五、輝煌燦爛的科學技術成就
1 名家輩出的醫學
2 天文學與數學
3 其他科技成就
4 文房四寶的工藝成就
六、前后輝映的文學創作
七、繪畫藝術的繁榮與新安畫派的出現
八、徽派版畫、篆刻、雕塑與盆景
1 徽派版畫
2 徽派篆刻
3 徽派雕塑
4 徽派盆景
九、特色鮮明的戲曲藝術
1 影響深遠的徽劇
2 安徽人對京劇形成和發展的貢獻
3 地方色彩濃郁的廬劇
4 優美動聽的黃梅戲
5 唱腔多變的泗州戲
6 生動有趣的皖南花鼓戲
7 鄉土氣息濃郁的淮北花鼓戲
十、節日習俗與民間信仰
1 時令年節習俗
2 民間信仰和祭祀習俗
十一、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
1 融自然與人文于一體的名山
2 多種多樣的古代建筑
3 歷史名人的祠墓與故居
4 豐富多樣的古代遺址
安徽地處中國的東南部,北部一隅與山東省相接,東部與江蘇、浙江兩省毗連,南部與江西省接壤,西部與河南、湖北兩省為鄰。安徽得名的緣由,是因為安慶為江淮之間的重鎮,建省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省會就設在這里,而徽州以其經濟、文化的發達,成為皖南重鎮,故取兩地首字合成省名。安徽的簡稱皖,則得于境內的皖山。皖山又名皖公山、天柱山,位于潛山縣西北,相傳周朝曾在此附近封建皖國(偃姓,咎繇之后),漢武帝時又封皖山為南岳,遂使此山名聞遐邇。作為一個獨立的省的建制,安徽開始于清康熙六年(1667),但安徽的文化則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可以上溯到石器時代。
安徽是一個地跨江淮的大省,為“水陸之襟喉,山河之形勝”(《重修安徽通志·王思沂序》),山岳河流自然地把它分割為淮北平原區、江淮丘陵區、皖西山區、沿江平原區、皖南山區五個大的區域。在歷史長河中,各區域的文化發展水平很不均衡。如在隋唐以前,接近中原的淮北地區文化比較發達;隨著全國性的經濟重心的南移,隋唐以降,江淮丘陵區和沿江平原區的文化水平逐漸超越淮北地區;到明清時代,伴隨著徽商的崛起,皖南山區的徽州成為一個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安徽各地區的文化特征也有很大差異。如淮北的泗州居民性格舒緩樸直,“城市之民不為商,鄉落之民鮮識字”,而皖南的徽州則是“以貨殖為恒產,善識低昂時取”,教育比較普及。即使同一地域之中,也往往存在各具特色的小區域,如安慶府所轄六縣,風氣差異明顯,明人胡宗纘概括為:“懷寧易,桐城達,望江愨,潛山毅,太湖諍,宿松直。”(以上見《重修安徽通志·輿地志·風俗》)但是,無論文化發展水平有何差異,無論風氣習俗有何區別,各個區域都是安徽文化區的有機組成部分,都為安徽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
上一篇:吳越文化·吳越濃厚的經商傳統·寧波幫的崛起
下一篇:江西文化·巧奪天工,人間瑰寶—景德鎮瓷器文化·宋代青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