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的話劇
辛亥革命后,在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臺灣也從大陸引進了許多新的節目,同時,也引進了新的劇種——話劇。
臺灣最早的話劇誕生于1911年,稱“改良戲”,因演員多是市井少年,人稱之為“流氓戲”,不為社會所稱道,不久自然消失了。1919年臺灣某報社中文記者李逸濤在福州看到文明戲班演出話劇,大受啟發,回臺后募資派人到上海請了“民興社”到臺公演,影響頗大,此后文明戲(話劇)在臺灣很受歡迎,1923至1925年,從大陸學習回臺的臺灣青年周天啟等人,在臺灣組織了戲劇團體“鼎新社”,演出他們從廈門帶到臺灣的新劇《社會階級》《良心的戀愛》等,引起熱烈的反響。后來,他們還組織了“彰化新劇社”,在彰化、臺南、新竹、基隆、臺北等地演出了廈門人編寫的長達二十幕的社會劇《我的心肝肉兒》,很受群眾贊揚,一時新劇種話劇成了臺胞喜愛的戲劇。講到臺灣早期的話劇,要提一提1924年在新竹成立的“新光社”和在彰化成立的“星光演劇研究社”。新光社曾為支持因抗日斗爭而受日本統治者迫害的人而舉行義演,演出《回家之后》《精神不死》等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新劇,得到臺胞的喝彩。星光演劇研究社員是由歐劍窗和陳明棟、張維賢等人組織的。陳明棟曾到廈門參加過廈門通俗教育社的話劇演出活動,回臺后積極從事話劇活動。他們經常組織演出支援臺北慈善機關“愛愛寮”。因為劇團參加社會活動,受到日本統治者干預,后只好改為“鐘聲劇團”,繼續演出新劇。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臺灣的科學技術和新竹科學園區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答嘴鼓和竹馬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