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園
位于無錫市西南郊蠡湖北岸的青祁村,面積8.2公頃,其中水面占3.5公頃,因臨蠡湖而得名。蠡湖又名五里湖,相傳二千四百多年以前,越國大夫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后,功成身退,偕美女西施泛舟五里湖,隱居于此。后人為紀念范蠡,遂改五里湖為蠡湖。蠡湖湖面狹長,面積9.5平方公里。三百多米長的寶界橋橫臥湖面,把蠡湖東西分開。東蠡湖5.3平方公里,與杭州西湖大小相仿。明人把蠡湖與杭州西湖相比,認為“西湖之勝:以艷、以秀、以嫩、以園、以堤、以橋、以亭、以祠墓、以雉堞、以桃柳,如歌舞,如美人;五里湖以曠、以老、以逸、以莽蕩、以蒼涼,而于雪、于月、于煙雨、于長風淡靄,則目各為快,神各為夾。”本世紀初,青祁人虞循真在湖邊植桃柳、種菱藕、筑茅亭,遂號稱“青祁八景”,后經營建,遂成“蠡園”。后人又在“蠡園”之側,興建了“漁莊”。1952年,在蠡園和漁莊之間建長廊,兩園遂成一體,統稱“蠡園”。該園現可分成4個游覽區:西部景點有百花山房、月波平眺、南堤春曉和四季亭。四季亭為西園的主景,一泓碧池的四面,建有4座造型完全相同的方亭,取時序之意,分別在亭旁植有不同季節的花木:春亭植梅、夏亭種爽竹桃、秋亭栽桂花、冬亭繞臘梅,馨香不絕,別具情趣。東部景點有千步長廊、晴紅煙綠水榭、凝春塔等,千步長廊長289米,廊內粉墻上砌有80個紋樣各異的鏤空花窗,東部墻上嵌有名人石刻38塊。新區由“觀魚區”、“垂釣區”、“草坪區”3個區部組成,風景點有春秋閣、水榭、數魚檻、邀魚軒、綠漪亭、柳蔭亭、映月橋、魚磯等,拔地而起的春秋閣,高3層,四面開窗,通體透暢,翼然聳峙,飛閣流丹,給此區創造了仰視的景觀。中部景點有假山群、蓮舫、荷池、廊橋、洗耳泉等。假山群在蠡園入口處和層波疊影之間,奇峰林立,幽谷深邃,一條山徑,曲折盤旋,忽高忽低,忽明忽暗,置身其間,聞聲不見人,可望不可即,如入迷宮。假山均以“云”字為題,有“云窩”、“云腳”、“穿云”、“朵云”、“盤云”、“歸云”、“留云”等。歸云洞居假山之首,游人佇立其上,從下仰視,很象寺廟中的“大壁塑”——山海佛像圖。
〔現代散文〕
霧晨,我們專往蠡園,觀賞蠡園的霧。步入園門,便穿行于大霧迷濛的“石廊”之中。兩旁石屏,若隱若現,確實別有一番風采。
出了石廊,穿過曲欄小橋,繞過池邊亭榭,我們來到一個絕妙的所在。“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幾句王羲之的名言,往日,用它來描繪這里的清秀景色,本已十分貼切,而今天,似乎更不止于此了。那溟濛彌漫的煙霧,猶如四垂的白色帷幕,給這些迷人的景物,又披上一層素紗,使之奇秀中略帶一點神秘,嫵媚中稍添幾分差澀,愈加顯得楚楚動人。在這迷人的天地里,我們緩步在石徑小路上,仿佛置身于一種神話般的世界。一路上峰回路轉,穿云破霧,來到“歸云峰”下。霧幕之中,“歸云峰”猶如一位威武英俊的青年,昂首挺胸注視著前方。拾級盤旋登上峰頂,舉目遠眺,只見霧海蒼茫中山岳樹木,隱隱約約,似有似無,亭臺樓榭影影綽綽,若即若離。一陣風來,銀霧飄蕩,只見“穿云峰”亭亭玉立,宛如一位美麗而多情的仙女,輕撩羅紗,脈脈含情地望著威武英俊的“歸云峰”。多么美麗的景色!
下了“歸云峰”,我們走“云腳”,穿“云窩”,信步踏上蠡園勝境——千步長廊。好象又進入了另一個神奇的世界。憑欄遠眺,長天,煙霧,湖水,渾然一色;浩渺朦朧的湖面上,桅帆點點,若露若現。幾只矯健的白鷗,在湖面上自由自在翱翔,靜中有動,極有生氣。驀然,水天相接處,閃出一道白光。瞬間,又變成一條白練,繼而湖面上波光粼粼。正在詫異之際,這一切又消失在迷茫的霧色之中。原來,太陽象個害羞的姑娘,剛剛探出笑臉,又匆匆地躲到那白紗后面去了。
別了千步長廊,我們又漫游在蠡園的五里長堤之上。此時,霧,或濃或淡,或聚或散;太陽在霧層里忽隱忽現;浩瀚無際的湖面上,時而金光萬點,時而灰白一片。遠處霧靄里,青山、檣帆,正在不斷地變換著姿態、身影。這迷亂變幻的景色,不禁把我的思緒帶到那遙遠的歲月之中。那時,諸侯稱雄,列國爭霸,江南一帶的吳越二國兵戈不休。那萬頃太湖成了戰場,在一次戰斗中,吳國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入吳三年,受盡了奇恥大辱。回國后,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滅了吳國……隨著歲月的流逝,昔日的戰場今天已成為人民的樂園,往事成了歷史的陳跡。這是歷史的云煙。
繞過環湖長堤,我們最后泛舟于五里內湖的綠水清波之中了。環顧四周,那東西相峙、南北相望的四季亭閣,那婆娑多姿、隨風搖曳的岸邊綠樹,仍然籠罩在虛幻縹緲的輕紗薄霧之中。靜靜的湖面上,水光瀲滟,小舟仿佛蕩漾在柳煙云海之間,仿佛蕩漾在幻中夢中。蠡園是我的常游之地,它的湖光山色,詩情畫意,對我早不是陌生的了。然而,這蠡園的霧,這五里湖的霧,我卻是第一次領略。我被它的神秘的美陶醉了。直至煙霧散盡,陽光普照大地,我們踏上歸途的時候,我的思緒還在那美妙的境界里馳騁遨游……
(黃以平)
〔民間文學〕 話說越王勾踐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誓雪國恥,終于滅了吳國,稱霸中原。得勝以后,勾踐盛辦酒筵,大慶戰功。這時文武百官個個歡暢,全國軍民人人開心。可是越王勾踐卻心事重重,勾踐的妻子也臉無笑容。范蠡和勾踐已相處多年,深知他疑慮很深,忌心極重,只可同患難,不能共歡樂。心想:現在國仇已報,還是出走為好。西施考慮到已完成救國雪恥的使命,也有遠離王朝的想法。于是,就在當天晚上,范蠡與西施雇一只小船,出齊門,轉石湖,進太湖,來至五里湖。
范蠡和西施進入五里湖后,便潛藏在湖中,隱居民間,他倆經常泛舟湖上。因此,后人把五里湖改名“蠡湖”。他們在蠡湖東南的一個小溪邊居住時,聽到越王勾踐把文種等一批開國功臣都處死了,勾踐夫人把宮中美女也沉死在江中。兩人悲痛萬分,駕舟來到小溪間,同聲連嘆三聲。因此,這個小溪便叫“三嘆蕩”。隨后,西施登上溪中的小土墩,踮足眺望都城,淚水流濕衣襟。這個墩,后人便叫它“西施墩”。以后,范蠡和西施還在無錫城西郊村莊住過,人們把他們住過的地方稱為“西施莊”。范蠡和西施還到過馬山、黿頭渚等地,但是住得最長最多的地方要算現在的蠡湖一帶。據說,范蠡和西施在這里時,還和農民一起開荒種竹、筑堤養魚。他們把蠡湖中最多的一種野魚加以人工馴化,繁殖魚苗,養成家魚。于是,大家便叫它鯉(蠡)魚。現在,群眾中還流傳著這樣兩句話:“種竹養魚千倍利,要謝西施和范蠡。”范蠡和西施在這里隱居終身,他們死后,就葬在蠡湖附近。后人把范蠡和西施在五里湖生活過的地方,就叫做“蠡園”了。
(朱海容)
上一篇:描寫《虞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西塞山風景區》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