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清飚凜凜,壯氣熊熊。
各竭誠義,遞為雌雄。
和璧聘返,澠池好通。
負荊知懼,屈節推工。
安邊定策,頗、牧之功。
唐朝司馬貞《史記索隱》中這幾句贊詞,高度地評價了幾位聲名赫赫的歷史人物,其中之一就是廉頗。
廉頗是戰國后期趙國的名將。他的主要軍事生涯,大體在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298年至前244年之間,也正是趙國由盛到衰的時期。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為了適應戰爭的發展,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特別是實行“胡服騎射”①,在中原國家中首創騎兵,大大地提高了戰斗力。趙國憑借著雄厚的軍事實力,多次“北略中山之地”,“西北略胡地”,②把疆域擴展到云中、榆中、河南(即今陜西、內蒙部分地區)等地。趙軍向外擴張時期,也正是西部的秦國把勢力一步步向東推進的時期,所以秦趙之間多次發生戰爭; 趙國的發展也同時加劇了與其鄰國齊、魏、燕等國的矛盾和斗爭。在這七強并立、連年征戰的烽火歲月,廉頗登上軍事舞臺,成為名噪一時的佼佼者。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廉頗將兵東敗齊國,奪取了陽晉 (今山東鄆城縣西),趙惠文王以軍功拜其為上卿。此后,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知錯改錯 負荊請罪
廉頗雖然能征善戰,十分勇武,但短于謀略,心胸狹窄,缺乏遠見。而當時的另一位上卿、丞相藺相如卻是一個足智多謀,善于辭令,嫻于外交斗爭的人才。這樣,趙國的這一將一相,一個勇猛善戰,一個智謀超群,正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可是,他二人卻鬧了一場不小的矛盾。
原來,藺相如是一個寒門公卿,以前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 “舍人”。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年),秦國詭稱要以十五城換去趙國美玉 “和氏璧”。藺相如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 “和氏璧”,充當趙使,應約入秦。他憑著機智勇敢,對秦王的要挾,據理力爭,終于 “完璧歸趙”①,從而得到惠文王賞識,被封為上大夫。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藺相如隨趙王再次入秦,與秦王會于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這次秦趙澠池相會,趙國在外交斗爭上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這勝利的取得,一方面是藺相如折沖樽俎之功; 另一方面也與廉頗親率軍隊積極配合有著密切關系。
起初,趙王接到虎狼之秦的赴會 “邀請”,很是惶恐。因為趙國在同秦國相爭中剛剛吃了兩次敗仗: 第一仗丟了石城(今河南林縣西南); ②第二仗又折兵二萬,丟了光狼城③。所以,“趙王畏秦,欲毋行”④。廉頗、藺相如則不以為然。他倆認為: 趙國雖然在戰場上兩次失敗,但不能因此懼怕秦國,如果趙王此次不去赴會,不但是向秦國示弱,而且在列國中也失去了威信。在他倆的勸說下,趙王才決定赴會,由藺相如相隨。君臣一行離開趙國時,廉頗一直送至邊境。為了免出意外,臨別時,廉頗向趙王建議說: 大王此次赴秦,來回行程及會議總共不過三十日,倘三十日過后仍不歸,我則在國內立太子為王,以絕秦國挾持大王,勒逼趙國之望。趙惠文王表示贊同。
澠池兩王相會中,藺相如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會后,趙王載譽而歸。然后,論功行賞,“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①,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出身平民),吾羞,不忍為之下。”②他揚言: 見到藺相如,非羞辱他不可。
這件事被藺相如知道后,他并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不使廉頗在臨朝時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就索性引車躲避了。他手下的人對此大為不解,難于忍耐,便對藺相如說: 我們之所以愿意離開家鄉,投到您的門下,“去親戚而事君者”,是因為欽佩您的光明磊落,秉公大義。現在,您與廉頗同列宰輔,地位相同,“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連我們作下人的都感到恥辱,何況您身為上卿,難道能忍受嗎! 于是,大伙紛紛要求辭去。藺相如對于周圍人們的責怪,仍不計較。他問大家: 你們說,廉將軍的威勢能比得上秦王嗎?大家說: “不若也! ”相如說: 既然廉將軍之威不如秦王,而秦王之威,我倘能不懼,“廷叱之,辱其群臣”,難道唯獨害怕廉將軍之威嗎?①接著,他以親赴秦國的經歷,說明自己不是懼怕廉頗之威,而是以國家危難為先,還向手下的人說明了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的道理。他語重心長地說: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②一席話,說的大家心服口服。
藺相如的一片苦心,很快被廉頗知道了。這位性格耿直、忠心為國的老將,心里十分內疚。于是,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一種表示認錯的行為),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藺相如見此情景,深為廉頗坦率耿直而感動,他連稱自己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③從此,二人消除隔閡,一心為國,并結成同生共死的至交。廉頗這種勇于改錯,剛正直率,坦白無私,顧全大局的行為,成為后人廣為流傳的美談。今天,京劇舞臺上的《將相和》,即取材于這個真實的歷史故事。
長平阻秦 兵圍燕都
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廉頗率軍東向攻齊,破其一軍; ④三十九年(前276年)十二月,又南下攻魏取畿;⑤四十年(前275年)又攻魏,奪取房子、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①。短短幾年,廉頗接連率兵出擊,取得一系列勝利。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兵進韓地上黨。上黨太守馮亭獻地歸趙。于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趙惠文王已死,趙孝成王當政四年; 國內將領,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于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趙軍阻秦軍于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 ),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系,士氣正盛; 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于劣勢,態勢上也處于被動不利的地位,而且初期數戰不勝,還損失了一名副將、四名都尉,對士氣有著很大影響。但是,長平地處太行山西側,趙軍背山而戰,地勢上十分有利; 上黨百姓又面臨亡國大難,傾心于趙,民心民力可為趙軍所用。于是,廉頗正確地采取了筑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筑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場運輸; 一面投入筑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
可是,趙孝成王求勝心切,看不到廉頗用兵的機宜,認為廉頗怯戰,對他大加責怪; 秦國也趁機施離間計,“使人行千金于趙為反間”②。秦國間諜來到趙國,對趙孝成王說: “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 廉頗易與,且降矣! ” ③趙孝成王聽信了間諜之言,不顧藺相如等人力勸,強行罷廉頗職,改派只知夸夸其談、沒有實際才能、驕橫狂妄的趙括為將。趙括就職后,一改廉頗的部署,冒然出擊,終于招致了敗軍辱國的悲慘結局。
趙括兵敗長平,損兵折將四十五萬余人。由于精銳喪盡,國弱民乏,趙軍無力阻止秦軍的進攻,只得困守邯鄲達兩年之久。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即邯鄲解圍后的第六年,相國廉頗被封為信平君。這時,燕國丞相栗腹率兵攻趙,廉頗奉命反擊,指揮了著名的鄗城戰役。
原來,燕國正值燕王喜當政,而燕王喜又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燕王喜乘趙國危難之機,派兵南下,攻取了趙國的昌壯(今河北冀縣西北)。得手之后,更加助長了進一步攻趙的野心。五年后,燕王喜在積極備戰的同時,派丞相栗腹出使趙國,表面上“約歡于趙,以五百金為趙王酒”①,裝出與趙國通好的樣子,暗里卻千方百計地探聽趙國的虛實、動向。栗腹回國后,對燕王說: “趙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②燕王聽后,征求昌國君樂間的意見。樂間認為: 趙國四周皆鄰強敵,長期以來四面拒戰,國民均習兵練武,不可與之作戰。燕王不以為然。他認為: 趙國新敗,國力大損,燕與趙比,擁有絕對優勢,是 “以五而伐一”③。但樂間仍冒顏諫阻燕王用兵趙國。燕王喜大怒,甚至把直言諫阻的大將將渠踢之于地,所以群臣都不敢再出面勸阻了。
燕王喜派出攻趙的軍隊共二千乘,兵分三路: 一由栗腹率領,南下進攻鄗城(今河北高邑縣東); 一由卿秦④率領,西攻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 一由燕王喜親自率領,進占宋子(今河北趙縣東北),策應栗腹的進攻。
戰爭創傷尚未恢復的趙國,面對燕軍的突然進犯,軍民決心奮起抵御。趙王遂命廉頗率兵二十五萬,①迎擊燕軍。廉頗將全軍分為兩路: 一路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 一路親自率領,迎戰燕軍主力于鄗城。廉頗指揮為保衛鄉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采取集中兵力打敵正面的戰法,首戰告捷,挫敵兵鋒,打掉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接著,他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栗腹。宋子一帶的燕軍,聞訊喪膽,燕王喜倉皇收兵北逃。鄗城之戰勝利后,兩路趙軍合兵進攻代地,再次大敗燕軍,俘獲燕軍西路統帥卿秦、樂間。②侵趙燕軍隨著主力和兩路統帥的喪失,全線潰退。廉頗命趙軍乘勝追擊,長驅五百里,進圍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國危在旦夕,只好答應趙國提出的割讓五城、以將渠為相國等全部要求,向趙國求和。
反擊燕軍的勝利,使廉頗在趙國的政治地位和聲望更高了。此后,他馳騁沙場,敗魏軍、拔繁陽(今河南內黃縣東北)使趙國軍事形勢又有新的發展。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趙悼襄王也由于聽信秦國間諜的離間之言,罷廉頗職。當時,廉頗正在前線督軍奮戰,消息傳來,他心懷不平,一氣之下,離開趙國,南奔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廉頗離趙后,趙國多次遭秦軍進攻。危難之中,“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于趙”。①但是,在權奸郭開的破壞下,廉頗終于有國難回,有家難歸,空望趙國江山,月削日割,不能舒展報國之志。最后,他南入楚國,含憤死于壽春(今安徽壽縣)。
注釋
① 事詳見《史記·趙世家》。② 《資治通鑒》卷三,周赧王九年。① 事見《資治通鑒》卷四,周赧王三十二年。②④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③ 《資治通鑒》卷四,周赧王三十五年。光狼城,見15頁注③。①②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①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②③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④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⑤ 《史記·趙世家》。列傳記載: “伐齊畿,拔之” ; 《戰國策》載: “秦敗閼與,及攻魏畿” 。故畿邑或屬齊,或屬魏,說法不一。地當今山西長治縣境或河北臨漳縣境。① 《史記·趙世家》。房子,時屬趙地 。此處房子疑春秋時房國,在今河南遂平縣境。②③ 《資治通鑒》卷五,周赧王五十五年。①② 《資治通鑒》卷六,秦昭襄王五十六年。③ 《資治通鑒》卷六,秦昭襄王五十六年。④ 《史記索隱》注:卿秦即將渠。卿、將皆官也,秦、渠皆名。國史變文而書,遂失姓也。① 《戰國策》載: “廉頗以二十萬遇栗腹于鄗,樂乘以五萬遇慶秦于代”,故總兵力應為二十五萬。只是樂乘時為趙將還是燕將,《史記》、《資治通鑒》均與《戰國策》異。② 《史記·燕昭公世家》載:破代后,“樂間奔趙”。此處采用趙世家之說。①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上一篇:《常遇春》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徐達》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