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世居青山湖
古時的青山湖,依山傍水、土地肥美,是世人眼中遠離紛擾戰亂的“桃源”。除了豫章羅珠一門,更是吸引了天南地北無數名門世族之后。
一、陶淵明后裔的繁盛
據史料記載,軒轅氏一生歷經52戰,降炎帝、誅蚩尤,開啟了中華大地五千年文明之始的黃帝,便是陶氏一支的始祖。
公元前2377年,軒轅帝玄孫帝堯降生。繼承兄帝位之前,曾被封于陶,后又改封于唐,史稱陶唐氏。于是帝堯的后代有的姓唐,有的姓陶,實則為一脈。
后堯擇舜為帝,舜又把帝位禪讓給大禹,大禹的兒子封地在虞,子孫就姓了虞。舜的后裔孫虞閼在周朝幫了專管制陶的官,官名稱“陶正”,后來他的裔孫就以官名為姓,姓了陶,這便是陶氏的另一支脈。
帝堯60代裔孫陶同,因避戰禍從江蘇丹陽遷徙到江西潯陽。其孫孫陶侃,字士銜,謚封恒公,是晉朝大功臣。自縣吏入仕,官至太師,為官60余年,輔佐三代君王。生17子,幸存10子,個個官至太守以上。
帝堯65代裔孫陶淵明,他是陶侃子孫,字元亮,后改字為潛,號“五柳先生”。他是兩漢魏晉南北朝800年來最杰出的詩人、詞賦家與散文家,其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有“田園詩人”之稱,更是田園詩派的鼻祖。少時曾做過幾年官,卻不愿“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而解綬去職過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其作《五柳先生傳》中的“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便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陶潛有五子,遷徙逆流的便是長子陶儼的后裔。
帝堯86代裔孫陶陵二,陶淵明21代孫,字榮,仕宋大理寺四評事。后從鄱陽遷徙于北常定居,為進賢陶氏始祖。
帝堯91代裔孫陶泰,亦是陶淵明26代裔孫,陶陵二5代裔孫。字啟宗,于宋僖年間赴省城應試,路經逆流,見風光秀麗,流連忘返。后因考舉未中,便遷徙至逆流(后洲)定居,教書一生,成為定居青山湖逆流陶氏始祖,更是揚子洲辦私塾教館的第一人。據碧流陶氏族譜記載,清乾隆二十九年,一位潘姓府臺認為逆字不雅,遂將逆改碧,報省撫部院得到批準后,便以地名命名的逆流陶氏也隨之更為碧流陶氏,一直沿用至今。
在陶泰由進賢遷徙后洲以來,距今有800年悠久歷史,繁衍子孫在揚子洲諸姓為最、人才輩出:其裔孫如明代官至太子太傅的進士陶承欽,官至江西泰和縣令的進士陶通甫及后世中共地下黨員、大革命時期南昌市郊區揚子洲農民協會主要領導人、革命先烈陶柱泰等,到現今任于遼寧省高等法院副院長的陶萬榮,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研究員的陶濤等等。尤其是解放后的60年,出的賢士名人比歷史上700余年出的累計人數還多數倍,這些是碧流陶氏的榮光,也是碧流陶氏的繁盛體現。
二、黃庭堅支脈的興衍
江夏黃姓,自開祖軒轅黃帝后,已繁衍到158世子孫。由第122世祖黃玘公傳衍至江西開基立業,再由135世祖黃本立、黃本宣、黃本成三公于大明永樂年間遷徙到青山湖的揚子洲。
幾千年來,黃氏支系在不斷地開拓奮斗中,孕育了不少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名人薈萃。
其中,莫過于北宋太史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鼻祖的黃庭堅。他是屬黃氏第128世祖,字魯直,號“山谷道人”。他是江西詩派首領,在北宋詩壇上,與蘇軾齊名,世號“蘇黃”。于公元1082年,他在任泰和知縣時,一首《登快閣》讓后人傳誦千年。“閣名遂大著”說的便是當時的情景,史料更記載:“迨黃太史庭堅繼至,賦詩其上,而名聞天下。”而他的書法,更是注重心靈、追求意境之美。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無論是圓轉流暢的小字行書,還是筆畫遒勁郁拔的大字行書,或是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俊逸自成一派的草書,都是古今中外人人趨之如鶩的“瑰寶”。
其后,名人才子更是層出不窮。如任宣州太平尉的北宋進士黃巽,元代為廬陵郡縣官的黃翊,明代新建縣縣令的黃立等等。據統計,古代黃氏部族僅在南昌地區范圍內任縣級以上官員就達百人之多。而近代如黃伯忠,民國時期的新建縣縣長,現代如黃熙成,揚子洲鄉漁業沙洲村人,就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大校,黃氏人才多如繁星、數不勝數。
三、岳鵬舉遺族的南遷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一曲千古絕唱的《滿江紅》慷慨激昂、豪氣沖天,充分表達了南宋一代名將岳飛欲抗金雪恥、盡忠報國的豪情壯志。奸人當道、君臣嫌隙,十二道急詔金牌更是讓岳飛命喪風波亭,成了流傳已久的千古奇冤。
而其后人,一支作為岳氏先祖武穆公岳飛的嫡親脈系,卻輾轉南遷至青山湖區內,迄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
據岳氏宗譜記載,岳飛之子岳霖的三分支岳珂便是揚子洲岳氏的祖支系。岳氏第8代祖岳柱于元代時,充當南昌豫章平章事,定居南昌,并建別墅于現今的南昌城北賢士湖,成為開基南昌地區的基祖。第11代祖岳祥,明洪武時期任昭儀校尉,為朱元璋麾下名將,公葬于現今南昌市七里街朱家湖。有歷史資料證明,岳氏第14代祖岳維嵩、岳維喬兩兄弟于明永樂年遷居于揚子洲居住。更在清朝初期,由第27世岳修麟先祖為首,在沙嶺村的中心地始建了岳氏祠堂(于文化大革命被毀),該祠堂至今仍保留了原地址、地基。在當時,岳氏宗親在此地慶典、子孫上譜、民間集會,并設立了當地第一所公辦學校——吳坊小學。
岳氏一脈,秉承了先祖遺志,在歷朝歷代的發展中都保留了作為岳飛后人恪守正義、愛國愛家的高尚氣節。如,27世岳修麟,時任清朝初翰林;28世岳喜懷,時任清光緒年舉人,德安縣令;29世岳彩仁,為揚子洲第一任共產黨支部書記等等。其后,還有許多岳氏有識之士,都在祖國的各地各條戰線從事很重要的工作。雖岳氏一脈在青山湖區人數不占最多,但都能尊先祖之遺訓,繼厚德載物之根本,為民為國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上一篇:古韻雅存青艾風-南昌青山湖
下一篇:大革命時期的揚子洲農民運動-南昌青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