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清官第一張伯行
張伯行 (公元1652~1725年),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庵,清河南儀封 (今河南蘭考縣) 人。他的父親張巖以太學生考授州司馬。他自幼好學,康熙二十四年 (公元1685年),考中進士,居家7年,博覽群書,有關理學方面的著書,更是口誦手抄,從不懈怠,為博大精深的理學思想所吸引,進而產生了振興正學的抱負。后考授內閣中書舍人,旋改中書科中書。因父親去世,回家守喪。三十八年六月,家鄉儀封城北黃河大堤潰決,伯行倡導募民堵塞了決口,為河道總督張鵬翮舉薦管理河務,效力河工三年,成績卓著。后歷任山東濟寧道,裁革陋規,每年可得數萬金,且用自己家里的錢米制做棉衣,拯救饑民。四十五年正月,升任江蘇按察使,以為官清廉著稱,受到康熙帝的表彰,擢為福建巡撫, 后調任江蘇巡撫, 力革當地弊政。 五十四年, 人直南書房,擔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會試副考官,歷戶部侍郎兼管國家錢幣、倉場,會試副考官。世宗即位,雍正元年 (公元1723年),升任他為禮部尚書。卒于任上。享年75歲。謚清恪。
張伯行為官,恪守職責,克己奉公,廉潔自律。他在任江蘇按察使之初,依照通常慣例,必須要為總督、巡撫送上4000兩銀子作為見面禮,他沒有這筆錢,僅以隨身所帶去的繭綢、扇帕所值不過數十兩銀子分送給總督、巡撫??偠?、巡撫見他這樣寒酸,就拒不收受。升任巡撫期間,發布告示,嚴禁屬員饋送禮品。他說: “一米一銖盡民間膏脂,寬一分即受 一分之賜,要一分即受一分之污。”康熙稱贊他為 “天下清官第一”。升任福建巡撫,就任之日,見到衙署前為迎接他就任的各種豪奢的鋪陳,便決心查明這些金銀器皿,錦繡帷帳的來歷。當得知這一切都是為各行戶備辦時,立即下令予以清退。
張伯行關心民瘼,以興利除弊為己任,虛心延訪地方利弊,極力尋求賑濟饑民的策略。在任山東濟寧道時,遇到該地災荒,他從河南儀封老家運錢米并制作棉衣,拯救災民,后朝廷下令分道賑濟時,他在汶上、陽谷兩縣拿出22600石糧食發放賑濟。當時山東布政使曾上疏劾奏他擅自決定,他反駁說: “有旨治賑,不得為專擅。上視民如傷,倉谷重乎,人重乎?” 在任福建巡撫期間,遇到糧價上漲,他一面奏請朝廷拿出5萬兩銀子到湖廣、江西、廣東糧價較低的地區買米運往福建,迅速穩定了糧價,安定了民眾生活。同時要求各地多設社倉,儲糧備荒。他還從實際出發,奏請朝廷減免了臺灣、鳳山和諸羅三縣荒地的賦稅。又奏請豁免江蘇等州縣虧空錢糧18萬兩有奇,為安定江南地區社會秩序作出了貢獻。康熙帝曾說: “若無張伯行,則江南地方必受其脧削一半矣?!?/p>
清代黃河河患給下游沿岸民眾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不僅使大面積的農田受淹,嚴重危害著農業和農民,也嚴重影響著南北大運河的交通運輸。河南、山東和江蘇都是受災面積最大且最重的地區。張伯行管理河務后,不辭辛勞,進行調查研究,制定方案,動員組織民眾修筑黃河南岸河內堤200余里,又修筑了馬家港東壩、高家堰等水利工程。在山東、江蘇兩省為官時,也都十分注意興修水利、治理河患,并且取得顯著成效。他曾經提出“善治水者,為水大能治之使小,水小能治之使大也。水大能治之使小,所以除水害也; 水小能治之使大,所以資水之利也?!边@里提出治水有興利、除害兩個方面的功能,當今治水應著重于水利資源的利用。他還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興利除害之措施,一是 “開支河以分黃水也”。就是在清口對岸之處,開支河一道,由鮑家營、娘子莊至澗橋、桑墩,入連河,下新壩入海。這種開支河治水的辦法,治一河可利百河。二是“置木洞以泄湖水也”。就是疏通高寶諸湖無用之積水灌溉民田,留運河有用之長流以濟商賈,最為有效的辦法莫過于多置木洞。這樣,既保證了百姓民田受灌溉之利,又保證漕運暢通,以利商業的發展。
張伯行致力于興辦教育??滴跞甓?,在家為父守喪時,提出于建亭西置田20畝設立書院,得到縣令的支持,旋即動工興建。次年二月,書院講堂及大門落成,名曰: 請建書院。他請當時河南著名的教育家冉覲祖為書院主講,講授正學。康熙四十六年,張伯行在任福建巡撫期間,建造了鰲峰書院。書院前建正誼堂,尊奉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五夫子,后為藏書樓、購經、史、子、集數萬卷,存放于內。樓東有園亭、池塘、花卉、竹木之勝。學舍120間,明窗凈幾,幽闐弘敞。廣收九郡一州才品行誼之士,與講先儒為學之旨,為修己治人有用之學。對于前來學習者,日給伙食補貼,歲供衣服,使他們安心學習。一時間福建各地有名之士紛紛慕名而來,蔡世遠、藍鼎元自漳浦,黎致遠自長汀,余祖訓自南平,鄭亦鄒自海澄,鄭文炳自莆田等。康熙皇帝知道此事后,親筆題詞: 三山養秀。康熙五十二年,又動手建立紫陽書院。第二年春季建成,要求入院學生學習人倫日用知識,并且注重身體力行,注重品德修養,不僅僅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期望“他日學成名立,出而大有為于天下,庶無負養賢報國之志”。在山東為官期間,于臨清建清源書院,夏鎮建夏鎮書院,重新修復濟陽舊有書院。他在公務之暇還經常到書院講學,把教養人才,振興正學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張伯行又是當時一位思想家。他潛心于理學研究。廣泛收集各種文獻,并且進行整理、校勘和刊印。經他編輯刊印的《正誼堂全集》收載圖書63種,續集又增5種,合計68種,是一部匯集宋、明以來濂洛學派的理學專著。他從揭示宋明理學學派的演變出發,對各家有代表性的著作進行了整理刊印,諸如宋代的周敦頤、二程、張載、朱熹、楊時、尹焞、羅從彥、李侗、黃榦,元代陳文蔚、許衡,明代薛瑄、胡居仁、羅欽順,清代陸世儀、陸隴其、湯斌等人的語錄、文集進行纂解和校刊,又輯錄了諸葛亮、陸贄、韓琦、范仲淹、司馬光、文天祥、方孝儒、海瑞、丘浚、楊繼盛、楊漣等人的文集,還編選了 《唐宋八大家文鈔》等。
張伯行勤于著書立說。他的著作有輯錄和撰著兩類。輯錄主要有《朱子語類輯略》8卷、《廣近思錄》 14卷、《濂洛風雅》9卷、《濂洛關閩書》 (輯注) 19卷、《近思錄》 (集解) 14卷。撰著有《道統錄》2卷附錄1卷、《學規類編》27卷、《養正類識》13卷、《小學集解》6卷、《困學錄集粹》8卷、《居濟一得》5卷、《正誼堂文集》40卷、《續集》 10卷,共13種。這些著述是他在學術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張伯行為官以憂國忘家,興利除弊為己任,廉潔自律,重視河道治理,重視災荒賑濟,重視文化教育,政績卓著,多次受到朝廷的表彰,康熙帝稱贊他為天下第一清官,并且賜給他“布澤安流”、“廉惠宜猷” 匾額,雍正帝賜給他“禮樂名臣” 匾額。在他為官之地,深受民眾的愛戴和崇敬。福建民眾為了表彰他的業績,于鰲峰建立了供奉張伯行的肖像祠,江蘇蘇州民眾建有張伯行祠,山東五枋口建有張伯行的生祠。清政府于光緒初年決定讓他從祀孔子廟庭。有清一代,名臣從祀孔子廟的只有三人,張伯行便是其中之一。
上一篇:大順謀士牛金星
下一篇:宋代史學家薛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