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謀略家鄧艾
鄧艾 (公元197~264年),字士載,三國義陽棘陽 (今河南新野縣)人。出身貧寒,早年喪父,曾為人放牛。但胸懷大志,用功自學,尤喜習兵練武,成年后從軍,做了個都尉學士,因為口吃,改為田守叢吏和典農綱紀、上計吏等小官。他勤于職守,肯動腦子,他寫了 《濟河論》一書,呈給了最高長官太尉司馬懿,得到了司馬懿的贊賞,并因此而受到晉升和重用。魏齊王正始二年 (公元241年),擔任管理文書的尚書郎,后屢獻計策和領兵征戰有功,與征西將軍郭淮共抗擊蜀軍,在洮城(今甘肅臨洮) 擊敗姜維,賜爵關內侯,升任城陽太守。后又在段谷 (今甘肅天水東南) 擊敗蜀將軍,甘露元年 (公元256年) 晉為鎮西將軍、督都隴右諸軍事,封鄧侯。景元四年 (公元263年),揮師破四川綿竹,取成都,迫使蜀后主劉禪投降,晉為太尉,增邑兩萬戶,他的兩個兒子亦被封為亭侯,各食邑千戶。后因遭誣陷,以莫須有之罪名而遭殺害。
鄧艾 “且田且守” 的屯田主張是在當時兩淮地區經過長期戰亂,人口流失,土地荒蕪,糧食奇缺的情況下,適應戰爭需要提出的。他在任尚書郎后,被派到陳 (今河南淮陽)、蔡 (今河南汝南),沿淮河至壽春 (今安徽壽縣) 進行視察。他認真地總結了曹操在各州縣屯田的經驗,認為: “國之所急,惟農與戰。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然農者,勝之本也。”提出在兩淮平原上開鑿河渠,不僅可以引水灌溉,廣積軍糧,還可以溝通河渠之道,發展運輸。他還算了一筆細賬,說用4萬人屯種,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一年可以凈收糧食500斛,六七年時間,就可以攢3000萬斛。這樣就可以確保10萬士兵的軍糧供給。魏國太尉司馬懿立即采納了這一建議,撥給5萬軍隊,讓他在淮河流域開展屯田。他在淮北設立屯田兵兩萬人,在淮南設立屯田兵三萬人,分成五組; 四個組從事生產,一組輪流休息,一面種田,一面備戰,以防止吳國的侵擾。經過士兵的努力,兩淮地區的農業和交通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有效地保證了戰爭供給。12年后的建興二年 (公元253年),吳國派都督諸葛恪率兵來犯,企圖將魏軍趕出淮河流域,由于魏軍長期儲備,實力雄厚,使吳軍進攻數月而毫無進展,最后不得不退軍撤圍。
嘉平元年 (公元249年),蜀將姜維率兵進攻魏國的雍州,鄧艾奉命與征西將軍郭淮率兵御敵。姜維是一員久經沙場的老將。見魏軍主力來到,自認為不能立即制勝,就主動退軍。郭淮見蜀軍后退,就想發動進攻,乘勢追擊。鄧艾認為這是主動退軍,切不可貿然行事。為此他建議: “宜分諸軍,以備不虞。”遂留下部分兵力,在白水 (今四川青川東北)駐下。三日后,蜀軍果然返回,在白水南安營扎寨,但沒有發動進攻。鄧艾告誡將士說: “我軍兵少,蜀軍不向我方發起進攻,必有他謀,是想以少數兵力鉗制我們,意在東襲洮城。于是命令洮城守軍加緊提防,嚴陣以待。數日后,姜維來攻,因鄧艾事先作了應戰部署,給予來犯之敵以有力地回擊。
公正二年 (公元255年),魏國內部發生動亂。蜀國乘此機會發起第二次攻勢。鄧艾與陳泰密切配合,力拒蜀軍。姜維戰敗于狄道(今甘肅臨洮),退居鐘提(今甘肅成縣西北)。魏國將安西將軍陳泰調回,由鄧艾擔任安西將軍。為了防止蜀軍利用魏國主帥更易之機,再次來犯,鄧艾在軍事上作了相應的部署,加強了祁山 (今甘肅西和縣)、狄道、南安、隴西的防守。不久,姜維率軍來攻,在祁山見到魏軍守備力強,便轉移路線,從董亭(今甘肅天水南)繞道而進南安,沒想到鄧艾在南安早有設防,在此遭到阻擊,接著在段谷陷入魏軍重兵包圍,蜀軍大敗。甘露元年,魏元帝下詔表彰鄧艾,說他: “籌劃有方,忠勇奮發,斬將數十,馘首千計,國威震于巴蜀,武聲揚于岷江。”遂提升他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
景元四年,魏元帝下令征伐蜀國。派主將鐘會率兵10萬人進攻漢中,命雍州刺史諸葛緒率兵3萬從祁山進至武街橋頭,以切斷姜維的退路。蜀軍在姜維指揮下,主力聚集在四川劍閣。戰爭開始后,鐘會一路受到阻擊。鄧艾在關鍵時刻,提出了 “奇兵沖其腹心” 的作戰計劃,又采取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戰術,親自率軍出陰平 (今甘肅文縣西北),走小路,經漢中得陽亭直取涪城 (今四川綿陽),然后再出劍閣,長驅300里,直搗蜀國心腹重地成都。在這次奇襲過程中,鄧艾以驚人的智慧和毅力,率領魏軍途經荒無人煙之地,行軍700里,遇山鑿山開道,逢水則造橋,遇險要之地則修棧道通過,終于排除了行進中的重重難關,取得了戰爭主動權,出其不意地到達江油城,在綿竹(今四川德陽) 斬殺了蜀將諸葛瞻和黃崇,直搗蜀都成都,一舉滅掉了在蜀經營43年的蜀國,蜀后主劉禪見大勢已去,便派侍中張紹攜帶他的玉璽投降了魏國,從而創造了我國歷史上長驅奇襲的著名戰例。
鄧艾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軍事指揮家,而且又能以身作則帶好士兵。他時刻關心士兵疾苦,與士兵同甘共苦。特別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以自己的表率來影響士兵。在向四川劍閣進軍途中,曾經遇到荒山絕壁,實在難以行進時,他帶頭用牛毛氈裹起身子從山坡向下滾。戰士們見他如此行動,也就鼓起勇氣,排除萬難,繼續向前挺進,終于奪取了最終的勝利。他從嚴治軍,不徇私情。在與蜀軍作戰的綿竹戰役中,他派其子鄧忠和司馬師篡分別從左右兩方夾攻,二人敗下陣來。向他報告說: “蜀軍強大,不可抵擋。”遭到他的嚴厲斥責,并準備將此二人繩之以軍法。鄧忠、司馬師篡即刻請罪重返前線再戰,戴罪立功,最終取得了綿竹戰役的全勝。
鄧艾是魏國杰出的軍事將領。他的一生,戰績輝煌。他足智多謀,英勇善戰,文武兼備,既懂后勤供應,又能指揮作戰,他的 “且田且守” 的屯田主張,為魏國戰勝吳國作了充分準備,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經驗; 他智拒姜維,奇襲滅蜀,為滅蜀立了大功,也為戰爭史上增添了奇襲獲勝的典型戰例。他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軍事將領和軍事謀略家。
上一篇:關心民瘼的詩人白居易
下一篇:前期法家申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