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克勞塞維茨——完成軍事著作《戰爭論》
——完成軍事著作《戰爭論》
卡爾·克勞塞維茨(1780—1831),參與普魯士的軍事改革,一度出任俄國軍參謀長,為俄國打敗拿破侖立下功勛,后出版軍事經典之作——《戰爭論》。
卡爾·克勞塞維茨1780年6月1日出生于普馬格德堡附近布爾格鎮的一個退役軍官家庭,從小受到軍旅生活的熏陶。1795年,克勞塞維茨晉升為軍官。1809年初,克勞塞維茨奉命調普軍總參謀部工作,任總參謀長兼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沙恩霍斯特的辦公室主任,在推動普魯士軍隊改革的事業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為后來撰寫《戰爭論》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1807年9月蒂爾西特條約簽署后,普魯士淪為法國的附庸國。為了擺脫這種被奴役受欺凌的地位,克勞塞維茨積極向沙恩霍斯特建議:一是躲過法國的監視,儲備大量兵員;二是多方設法,改善武器裝備。至1812年,軍事改革委員會已為建立一支數量倍于普魯士正規軍的后備部隊準備好了兵員和武器裝備,從而為最后戰勝拿破侖奠定了基礎。
1812年4月,克勞塞維茨因反對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侖結成同盟而辭職。5月,克勞塞維茨去俄國,參加反抗拿破侖的戰爭在俄軍任軍參謀長等職,參加了斯摩棱斯克爭奪戰和博羅季諾會戰。
1812年6月中旬,拿破侖擺開向俄國大舉進攻的架勢。按最高估計,當時俄軍有18萬人,而法軍按最低估計也有36萬人。如何戰勝強敵,沙皇大本營展開了一場爭論。克勞塞維茨同意將敵人放進來,待其疲憊后再與之決戰的主張,認為面對這樣的強敵,唯一的辦法就是向本國腹地退卻。俄皇亞歷山大采取了先退后攻的正確決策,最終把拿破侖趕出了國境。
在1812年法俄戰爭中,誘敵深入和民眾戰爭是俄皇亞歷山大對付拿破侖的兩個法寶,對贏得戰爭的勝利起過決定性作用。克勞塞維茨更是認清了這兩種有效手段在抵御外侮中的巨大力量,并把它上升為理論加以闡述。在誘敵深入戰略方面,認為主要的和根本的條件是國土遼闊,或者至少是退卻線較長。在民眾戰爭方面,克勞塞維茨分析了這種戰爭同以往戰爭的不同點和實行這種戰爭的主體力量,認為戰爭發展到拿破侖時代,已由過去的皇室戰爭轉變為民眾戰爭。他指出,“在這種戰爭中人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且認為,“一般說來,善于運用民眾戰爭這一手段的國家會比那些輕視民眾的戰爭的國家占有相對的優勢”。
1814年春,隨著拿破侖第一次被擊敗,克勞塞維茨重新回到普魯士軍隊,開始總結對拿破侖戰爭的經驗,從事戰爭理論的研究。
1818年5月,克勞塞維茨被調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在任12年,致力于軍事理論、軍事歷史的研究,撰寫了許多軍事歷史著作,最為著名是“不是在兩三年后就會被人遺忘”的《戰爭論》。
上一篇:半部《論語》治天下
下一篇:衛青——抗擊匈奴功績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