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公車上書
梁啟超(1873—1929),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chǎn)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始出自顧炎武在《日知錄·正始》中提出的觀點,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啟超。
梁啟超出生于1873年,幼年時從師學習,17歲中舉。后從師于康有為,成為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家。
1895年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同尋常的一年。這一年既是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慘敗的一年,也是康有為和梁啟超拉開維新運動序幕的一年。
早春3月,梁啟超結束他在萬木草堂的4年學習生活,與老師康有為同赴北京參加全國3年一度的舉人會試。但到北京后,梁啟超來不及復習迎考,便被《馬關條約》喪權辱國的條款所驚駭。在得知條約中有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以及澎湖列島給日本,并賠款2億兩白銀的內容后,梁啟超萬分憤慨,與其師康有為當即決定發(fā)動在京舉人上書拒簽和約,決不能讓日本侵略者和中國主和派的陰謀得逞。4月22日,梁啟超成功地組織粵湘兩省舉人共同向都察院呈遞拒和請愿書。在廣東、湖南兩省舉人的帶動下,其他省的舉人也紛紛響應,憤然上書。特別是臺灣省的舉人聽說和約中有割讓臺灣全島給日本的條款,更是怒不可遏,他們站在抗議隊伍的最前面,表示要和倭寇血戰(zhàn)到底,決不做亡國奴。
士人們表現(xiàn)出來的愛國熱情,給康有為和梁啟超以巨大鼓舞。在康有為的指示下,梁啟超于5月2日進一步動員在京的18省舉人1300人,在明代烈士楊繼盛的故宅松筠庵集會,聯(lián)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割地棄民的嚴重后果,要求清政府拒和、遷都、變法,提出“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等一套救國綱領。由于歷史上將赴京參加會試的舉人稱作“公車”,意即由公家車馬包送入京,因此人們稱這次舉人的上書運動為“公車上書”。
這次公車上書,雖然因投降派的阻撓破壞,沒有將請愿書呈送到光緒帝手中,但它打破了清代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揭開了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革運動的序幕。
公車上書后,梁啟超繼續(xù)以極大的政治熱情致力于維新運動,積極參加創(chuàng)辦報刊、組織學會、興辦學堂等活動。1895年下半年,他一直留在北京協(xié)助康有為成立強學會,先后負責編輯出版《萬國公報》和《中外紀聞》,爭取北京一些士紳和開明官僚對維新運動的支持。1896年1月強學會遭清朝政府封閉后,梁啟超應黃遵憲和汪康年的邀請,前往上海,參加《時務報》的創(chuàng)辦工作。8月9日,《時務報》正式創(chuàng)刊,梁啟超擔任主筆,成為一名出色的宣傳家。
妙語點睛
梁啟超主張和發(fā)動的維新運動和傾心宣傳的維新思想及理論,是從愛國的愿望出發(fā),要改變當時國家腐敗沒落的現(xiàn)狀為目的的偉大壯舉,不僅轟動當時的整個中國,使當時的中國人覺醒,并且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對后來的革命者起到啟迪作用。
警世良言
吾今為一言以蔽之,曰: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
——梁啟超
上一篇:柳公權拜師無臂爺爺
下一篇:梅蘭芳蓄須拒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