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儒學理論之一。依王守仁說,人心既然存在著不必經過學習就有的良知,所謂行,也就是把心中固有的知貫徹于事事物物。所以,知和行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知是行的決定者,而行是知的貫徹。王守仁認為,知和行既然是一回事,說一個字也就夠了,也就包括了對方。之所以要說兩個字,為的只是有人把知和行分成了兩件事,為了糾正他們的偏差。假如一個人不按仁義禮智信原則去行,那么,他就是未知。因為心中的良知他沒有得到,也就是他沒有認真思索。假如他認真思索,得到了良知,或者說他知道自己應該對父母行孝,對君主盡忠,那么他就一定會行孝盡忠。如果他不行孝,不盡忠,就說明他沒有得到良知,也就是沒有知。
王守仁說的知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知識,而是如何做人的知。在那個時代,社會上也只承認把禮付諸實踐的叫知禮,把孝道貫徹于行動之中的叫知道行孝。用今天懂得知識的知去衡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會覺得難以理解。
上一篇:生而知之
下一篇:立象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