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瞞撒謊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東漢末年沛國譙(古地名,今安徽省毫縣)人。曹操自幼聰明機警,但放蕩無行,喜歡飛鷹走狗,獵狐逐兔。他的叔父見他這樣不務正業,很替他的前途耽心,但念叔侄之間,不便過多地直接管教,于是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曹操的父親曹嵩。曹嵩字巨高,為人敦厚謹慎,漢靈帝時拜為大司農、大鴻臚,后升為太尉。因為長年在外作官,難以天天見到兒子,更無法及時加以管束和教育。聽了兄弟的多次匯報,焦急萬分。偶爾見到阿瞞,當然少不了嚴厲的訓斥。阿瞞于是對叔父極端不滿。一次,叔侄倆在路上相遇,阿瞞往地上一躺,口歪眼斜。叔父驚慌地問他是怎么回事,阿瞞說:“倉促之間,中了惡風。”恰好曹嵩在家,叔父趕緊向兄長作了匯報。曹嵩忙跑到街上,卻見兒子口目如故,無任何異常。曹嵩問:“叔叔說你中了邪風,已經好了?”阿瞞說:“兒子根本沒有中風,是叔叔不喜歡我,所以才故意欺騙您。”曹嵩對弟弟過去所講的話,由此起了疑心。往后,不管弟弟再說兒子什么壞話,嵩一點也聽不進去了。阿瞞的頑皮和刁猾,當然就更加有恃無恐了。
從少年曹瞞撒謊的這則真實的故事,人們起碼應當汲取兩點教訓:一,面對孩子的放蕩無行,作為叔父,應當循循然善加誘導,使之分清優劣善惡,漸漸地棄舊圖新,改弦易轍,而不應一味向其父匯報。苦口勸諭,可使孩子向善;暗地匯報,只能令頑童反感。二,作為父親的曹嵩,對兒子由于偏愛而偏聽偏信,對弟弟的匯報不分析,對兒子的行為不查證,其結果,只能助長頑童變本加厲地為非作歹而已。
上一篇:曹植任性豈堪大任
下一篇:杜重遠與《新生》周刊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