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杰云集與國危無輔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自幼才名卓著,十四歲時,因董卓之亂流落到長安。當時貴重朝廷的一代經師兼文學家蔡邕聽到王粲來訪,竟忙亂得倒穿鞋子外出迎接,而出現在滿堂王公貴族面前的王粲僅是一位年幼體弱的單薄少年,無人不為之驚愕。蔡邕卻盛贊王粲才能,自愧不如,要將家藏書藉文章盡數奉贈給他,一時間,王粲名震京師。公元192年,王粲十六歲,朝廷任命他為貢門侍郎,但他不愿與倒行逆施的董卓等人同朝共事,況且長安城中籠罩著一片恐怖和殺機,于是拒絕朝廷的征辟,與族史王凱及士孫萌結伴投奔荊州牧劉表。
劉表因有好士之名,當時,關西、充、豫等地的志士文人投奔他的有千數之眾。但他空負有汲引后進之譽,目光短淺,猶疑多忌,因而集結荊州的有識之士不能施展抱負;韓嵩進諫被囚,鄧義被迫稱病退隱,張羨因遭非禮而走上反叛道路,劉備雖得禮遇,但被閑置不用。王粲與劉表同鄉,劉表又是王粲祖父王暢的門生,而且王粲又有蔡邕的獎掖與朝廷的征辟在前,但這一切并未改變劉表狹窄的心胸,竟嫌其身材弱小、其貌不揚而不肯重用。以致王粲淹滯荊州十五年,郁郁不得志,由于賢才離心,“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余萬”的荊楚終于在孫吳與曹魏爭雄的夾縫中陷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公元208年,劉表病卒,九月,曹操大軍壓境,劉表苦心經營二十余年的荊州最后由其子劉琮拱手交出。和劉表截然相反的是,曹操不僅把被劉表壓抑閑置的人才全部委以重任,而且視為知交。王粲先被任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后又拜侍中。對此,他以極大的工作熱情回報曹操,不僅為魏國興造典章制度,而且隨曹操四處征戰,最后病卒于征吳途中。
董卓之亂以后,劉表可謂既占天時,又得地利。他身為皇室宗親,荊州又未遭戰亂,因此,海內英才多避亂于此,他本可趁機大干一番事業。但他既無識人之慧眼,又無容人雅量,因而失卻一個重要的因素——人和。以致形成俊杰云集而國危無輔的畸型局面,最終導致滅亡。
上一篇:俄軍頑強堅守,瑞典被迫撤圍
下一篇:假英王珀金·活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