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祖訓不思變革的嚴重后果
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北宋王朝。將門出身的趙匡胤深知,自中唐的“安史之亂”至五代以來,王朝之所以頻繁更迭,其根本原因是武將權臣手握重兵。他認真總結了武將敢于抗拒王室,權臣敢于取代帝王的歷史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措施。其中重要的就是削奪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使兵權集中在皇帝手中,然后提高文官的地位,在舉國上下造成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格局。趙匡胤這一防止“犯上作亂”的措施,作為重要的立國之法,也作為家法,傳之后世。他的世代繼承人都“謹當遵承,不敢逾越”。趙匡胤的措施對于消弭百年來的兵禍,保障社會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帶來了嚴重的后果。
北宋有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但是這支軍隊的素質極差,戰斗力不強,對外作戰屢屢失利。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制定的,限制武將專權的僵死的軍事制度。按照這個制度,將帥在外作戰,必須依據皇帝制定的陣圖。開始之時,因為宋太祖、宋太宗都出身將帥,熟諳軍事,帷幄運籌,還顯得靈活自如。但自宋真宗(北宋的第三代皇帝)以后,皇帝深居內宮,不懂軍事,由他們制定的陣圖只能是閉門造車,束縛將帥。作戰期間,將帥在外不能便宜行事,遇事必須請示朝廷,皇帝往往舉棋不定,召集大臣群議,爭論不休,不能速決,加以當時通訊落后,交通不便,以致貽誤戰機。為了防止武人跋扈危及皇室,北宋還實行了將帥與軍隊分離的制度,“兵無常帥,帥無常師?!苯Y果是每遇戰爭,主帥對部下的素質、裝備、訓練等都心中無底,每遇戰斗,只能與各級統領聚而計議,眾說紛紜,議而不決,往往造成作戰失利。
宋真宗以后,由于統治者恪守陳腐的軍事制度,北宋對外沒有打過什么勝仗。真宗時與遼國訂立了屈辱的《澶淵之盟》,每年向遼國輸納大量歲幣銀。仁宗時對西夏用兵,也是一敗再敗,失地喪師。最后只能與西夏議和,每年又得向西夏輸納大量歲幣銀。這都大大加重了北宋的財政負擔,使北宋成為我國歷史上既弱且貧的朝代。
社會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如果只知恪守祖訓,不思變革,必然給國家帶來嚴重的后果。
上一篇:懷柔圍打教師事件
下一篇:愷撒的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