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步自封遭惡運
1941年12月,日本法西斯軍隊在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后,立即展開了向東南亞各重要地區的連續進攻戰役,其中馬來亞戰役是最重要戰役。侵略馬來亞的日軍陸上作戰部隊是由山下奉文指揮的第二十五軍,海軍則專門成立了馬來亞作戰艦隊。
由于馬來亞在航海、經濟和戰略上的重要意義,英國也調兵遣將加強對其守衛。先后調陸軍十萬人守衛馬來亞,司令是白西華中將。為加強新加坡基地的力量,12月2日,三萬五千噸的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艦卻敵號到達新加坡,組成了以菲利普斯海軍中將為司令的新的遠東艦隊。美國政府想以大艦巨炮來阻擋日本軍隊南進。
12月8日凌晨,日軍開始在泰國南端和馬來亞的哥打巴魯登陸。黎明時,日航空隊出擊,英國飛機的三分之二被消滅,剩下的都退到新加坡。12月9日,威爾士親王號和卻敵號由四艘驅逐艦護航,開出新加坡,準備去截擊日本的運兵船。10日正午時分,這兩艘戰艦在關丹以東約四十英里的海面上被日飛機發現了。這時日本航空兵的大量飛機蜂擁而至,對英國這兩艘戰艦進行猛烈襲擊,至十四時五十分,兩艦沉沒。
對此,英國軍事史家富勒寫道:“這個損失對新加坡的精神影響是災難的。”而且“它預示著未來的災難”。“事實上,至少是在這個時候,新加坡本身存在的理由也同這兩艘軍艦一齊消失了,——它現在是一個沒有艦隊的海軍基地。”英國首相丘吉爾對此也大失所望。他后來回憶說:“在全部戰爭過程中,我們從來沒有受過一次更直接的震驚。”。事實證明,英國失去這兩艘戰艦之后,士氣沮喪,不堪一擊,很快地就退向檳榔嶼。不久,檳榔嶼、關丹等地相繼失守。
英國是海上大國,第一次世界中著名的日德蘭半島海戰的勝利,就是靠戰列艦的優越性取得的。而1918年7月17日,英國皇家海軍首先在海上使用飛機,從母艦上起飛六架飛機,去進攻敵人一個水上飛機庫,雖然摧毀了敵人兩架飛機,但自己卻有四架飛機沒能返回,其付出的代價使英國人失去了發展海軍航空兵的熱情,即對艦載飛機的發展失去了熱情;另外,1939年9月14日,英國航空母艦“勇敢”號被一艘德國潛艇擊沉。“勇敢”號意外的沉沒,又使英國海軍錯誤地認為航空母艦不適于反潛作戰,即航空母艦不能成為未來海上戰爭的主力艦只。
上述正反兩方面的戰例,使英國海軍部負責人越發迷戀以往戰列艦的光輝,認為過去的舊武器和舊戰法最為可靠。對航空母艦(艦載飛機)這種新式武器和新戰法抱懷疑態度。實際上,1941年英國航空母艦“光輝”號,用艦載劍魚式魚雷轟炸機,在地中海一舉擊沉了意大利三艘戰列艦。可航空母艦的這一成功,卻未引起英國人的足夠重視。在英國人眼里,戰列艦是他們稱霸海上幾百年的王牌,有了這張王牌,無堅不摧,無往不勝。這次馬來亞海戰的失敗,實質上是英國人因循守舊、迷戀過去,固步自封戰略指導思想所帶來的惡運。
上一篇:喀山汗防御不利國破人亡
下一篇:國民黨統治時的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