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錯誤的角色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 1876—1962)本來是德高望重的燕京大學校長,卻在一個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擔任了一個錯誤的角色:1946—1949年間任美國駐華大使,而成為美國四十年代對華政策的代表人物。毛澤東那一篇檄文《別了,司徒雷登》對他和美國的對華政策進行了強烈的譴責和嘲諷,司徒雷登或者說整個美國對華政策的悲劇性就在于:他們把賭注寄托在了一個行將就木的腐敗政權身上。
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國杭州,是個理想主義者,也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在中國有相當廣泛的社會聯系,在中國辦過多年的教會學校,抗日戰爭時期還坐過日本人的監獄。當他就任美國駐華大使時,對自己的使命充滿自信。他以傳教士的赤誠,勸告國民黨政府實行“新政”:進行徹底的土地改革和政治改革,建立開放的政治共同體,擴大政治參與,以重建政權的合法性。他的思想充滿智慧的力量,但實行起來就難了。因為此時的國民黨已走向了腐敗,各級官吏產生了嚴重的世紀末心理,利用職權拚命貪污、搜刮。腐敗使國民黨在國內外形象一落千丈,社會各階層對國民黨政權產生日益強烈的疏離感和抗拒感。盡管司徒雷登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屢屢向蔣進言,勸蔣改革,國民黨高層決策者卻限于自身的政治文化底色和既得利益考慮, 一再拒絕,蔣家王朝由衰落迅速走向解體、覆亡。
直到此時,司徒雷登才從他那學究般的天真中逐漸恢復了政治理智,明白國民黨已變得如此腐敗,“以至于哪怕任何自身的有序改革都少有希望,即使沒有共產主義運動,恐怕也會爆發另一場革命。”(《司徒雷登駐華報告》)可惜已經太遲了,他只能“‘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
上一篇:錯判棧道誤戰機
下一篇:阿爾卑斯山的大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