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杭州·東南形勝處
早在十三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在其游記中稱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位于杭州城西的西湖,是杭州一百多處景點的核心。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云:“西湖,故明圣湖也。……漢時,金牛見湖中,人言明圣之端,遂稱明圣湖。以其介于錢塘也,故又稱錢塘湖。以其輸委于下湖也,又稱上湖,以其負郭而西也,故稱西湖云。”湖中,有“鏡中長虹”之譽的蘇堤和白堤把湖面分為外湖、里湖、后湖三部分。湖中有小瀛洲、湖心亭及阮公墩三島。沿湖四周,繁花似錦,綠樹成蔭。
杭州之美,不僅在湖,也在于山。吳山因春秋時為吳的南界而得名。秋瑾“老樹扶疏夕照紅,石臺高聳近天風,茫茫灝氣連江海,一半青山是越中”的詩句,即為“吳山天風”而詠;玉皇山是賞花勝地,蘇軾為此留有“井落依山盡,巖崖發(fā)與新。歲寒君記取,松雪看蒼鱗”的詩篇;天竺山上流傳著印度僧人結茅的軼事。清朝陳時《天竺山》詩云:“天竺非山名,因寺名乃得。寺分山也分,念彼觀音力。至今鐘梵聲,如在天竺國”;飛來峰上怪石嶙峋,印度僧人慧理曾在此嘆道:“此乃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寶石山上多奇石。五代吳越國王錢镠封“壽星寶石山”。從錢镠再上溯一千多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途中,因“水波惡”而到寶石山南麓避風,皇船系一巨石之上。后人名之“系纜石”……杭州多泉水溪澗。玉泉、龍井、虎跑享“西湖三大名泉”之譽。九溪十八澗從龍井以南曲折南流,溪隨山轉,九轉而出,奇妙無比,正如俞樾詩云:“重重疊疊山,曲曲環(huán)環(huán)路,丁丁東東泉,高高下下樹。”
絲綢天下名
杭州素有“絲綢之府”的美名。白居易詩云:“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織者何人衣是誰?越溪寒女漢宮姬。”杭州絲綢之盛可追溯到千年前。當年范蠡向越王勾踐進的國策中,就有“勸農桑”的內容。據說,當時“雖秦、晉、燕大賈,不遠數千里而求羅綺繒帛者,必浙之東也”。
吳越國時,采取“世方喋血以事我,我且閉關修蠶織”的國策。官府設紡織局,織錦工三百余人。隋唐時,越州生產的“耀光綾”“綾紋突起,時有光彩”,作為貢品送至朝廷。當時,錢塘清波門外一帶,已是“酒姥溪頭桑裊裊”“姑婦舍后煮繭忙”的景象。北宋在杭州設“織務”,以收購絲織品,供宮廷消費。南宋時,杭州出現(xiàn)絲綢專業(yè)店鋪和市場。范成大《石湖詩集·繅絲行》云:“姑婦相呼有忙事,舍后煮繭門前香。繅事噪噪似風雨,繭厚絲長無斷縷。今年那暇織綿著,明日西門賣絲去。”越州絲綢產量達到“歲出不啻百萬”,甚至庵中尼姑織就花紋絕妙的“尼羅”,也被列為貢品。《烈皇小織》載,明代杭州織染局年產龍緞三萬匹,清時又有增加。“杭綢”成全國名產。“湖水漂凈,宜于染色,大紅尤佳”,最杰出者為民間織成的“十錦圖”,上織西湖十景的圖案,時人贊嘆:“十樣西湖景,曾看上畫衣。新圖行殿好,試織九張機”。(《東城雜記》卷下)
關于越地的絲織,有一傳說:有一位聰明勤勞的織婦,在會稽石帆山下搜集野蠶繭,用來織綾。有一年收到的蠶繭碩大出奇,晚上夢見仙人指點,才知禹穴三千年開一次,此次所得的野蠶繭,原是江淹書橐中壁魚所變,用這絲織出的衣裳,會有異樣的光彩。織成之后,果然綾上有花紋突起,光彩耀人。
論食亦忘歸
浙江飲食素以烹調考究,制作精細,色香味形俱佳著稱。杭菜是浙江菜系的主流。《夢梁錄》載,南宋時,杭州菜肴達二百四十多種,現(xiàn)在則已發(fā)展到六百多種。從中能窺到余越飲食文化之一斑。
杭州烹飪與稻作文化的歷史相聯(lián)。《史記·貨殖列傳》中,就已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的記載。杭州名菜“宋嫂魚羹”,相傳是七百多年前一位姓宋的婦女,用鱖魚創(chuàng)制出來的。清代詩人袁枚《隨園食單》中詩云:“清明土步魚初美,重九團臍蟹正肥。莫怪白公拋不得,便論食品亦忘歸。”土步魚形似河豚,最佳食用時節(jié)是清明前;到了九九重陽節(jié),又是湖蟹肥美之時。當年白居易何以“未能拋得杭州去”,且不說西湖勝景,便是那膾炙人口的佳肴,也足以勾留住詩人。袁枚此詩道出了杭菜的魅力。
“東坡肉”曾被定為杭州第一道名菜。相傳此菜為紀念蘇東坡而命名。蘇東坡為杭州太守時,發(fā)動民眾疏浚西湖,修筑長堤。百姓為表感戴之意,宰豬送酒,給他拜年。東坡將肉與酒放在一起加工后,又回贈與百姓。人們吃后覺得味道很美,便爭相仿制,并稱為“東坡肉”。
為紀念創(chuàng)制者而命名的杭菜還有“叫化子雞”。傳說,有位叫化子撿到一只雞,卻無處烹調。他急中生智,用水土和成泥,把雞用泥嚴密地包起來,置火上烤。結果竟異常美味,“叫化子雞”的美名也就遐邇相傳了。
清代的幾位皇帝曾數下江南,杭菜的典故中也因此增加了幾筆。“八寶豆腐”又稱“王太守八寶豆腐”,袁枚《隨園食單》中有錄。史料載,康熙南巡時,傳旨讓御廚把此菜譜傳授給巡按尚書徐健庵,供其年老時享用。巡按為學得這道宮廷菜的做法,還“孝敬”了御膳房銀子一千兩。后來,徐又授與其門生王樓林,王再傳給孫子王太守,此后方在民間流傳開來。可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魚頭豆腐”,本是尋常菜肴,竟因“皇恩”也成了名菜。相傳,乾隆微服私游吳山,遇雨,困在一家屋檐下。饑寒交迫,只得敲門乞食。戶主王小二為這位客人燉的是一塊豆腐和一只魚頭。乾隆饑不擇食,一頓狼吞虎咽。回宮后,猶記這頓美餐。再下江南時,他特意為王小二題寫了“皇飯兒”的匾額。這便有了專賣魚頭豆腐的王氏飯店,此傳統(tǒng)菜肴由此身價大振。
白居易因西湖之美而不忍辭杭,傳為美談。此前,則有張翰因思鄉(xiāng)而退官的佳話。據傳,晉朝杭州人張翰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轉而思念起家鄉(xiāng)的美味莼羹鱸魚膾,嘆道:“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辭官返鄉(xiāng)。人們即用“莼鱸之思”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后有王維“忽思鱸魚膾”、劉長卿“還鄉(xiāng)念莼菜”、白居易“猶有鱸魚莼菜興”等詠嘆。莼菜,是杭州的名特產,味滑嫩清香,營養(yǎng)豐富。此菜之能揚名,正如葉圣陶所云:“豐富的詩意,令人陶醉。”
上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云岡石窟·東亞佛教美術的母胎
下一篇:蕭蕭大漠風·蘭州之旅·蘭州·絲路要津金銀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