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夢”
三十年代初,中國掀起了一股所謂“鄉村建設”的潮流,全國有六百多個團體卷入了運動,這個運動的首倡者就是教育家梁漱溟。在梁漱溟看來,中國是一個鄉村社會,根本特點是倫理本位,職業分途,不存在階級對立。因此,改造社會要從改造鄉村入手。而教育可以改造社會,消除暴力革命,因而他把教育作為鄉村建設的基本手段來使用。1931年,梁漱溟在山東鄒平縣開辦了鄉村建設研究院,后又把鄒平、荷澤兩縣作為鄉村建設實驗區開辦鄉農學校、鄉學、村學,實行“政教合一”,“以教統政”。實際上這些學樣是以“鄉約”的辦法,把農民組織起來,灌輸封建的倫理思想,使農民服從地主階級的剝削和統治,同時,他們也對農民進行精神陶練和自衛訓練,也教農民識字、唱歌。鄉村建設完全是為地主階級和國民黨統治服務的。當廣大村民在實踐中逐步認識到鄉村建設運動者只是為反動統治服務,而不是為改變鄉村面貌,為農民利益行事的時候,也就開始唾棄、反對他們了。比如鄉農學校訓練的壯丁被國民黨帶走的時候,農民氣憤至極,砸毀鄉校,打死校長。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夢以農民的反抗宣告破滅。
梁漱溟等鄉村建設者站在反動政府一邊改造農民,不僅沒有改變農民受壓迫、受剝削的命運,沒有改變農村的面貌和教育狀況,卻給廣大農民帶來了災難。這就使鄉村建設完全喪失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沒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權的支持,沒有廣大農民的配合,梁漱溟以改造社會為目的的“鄉村建設”只能是一場“夢”。
上一篇:梁惠王的悔恨
下一篇:梁英子痛失單打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