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街“老城”池 明城清沿用
舊街“老城”南距鎮內0.5公里。城內除1957年于中城內北側出土一批金墓隨葬品以外,1959年,在中城西墻外的舊街養漁池中,還出土過一件鑄有“(明)萬歷癸末三月日”銘文的銅火銃。1962年又在中城南墻內側出土一批珍貴文物,其名曰:“唐代海獸葡萄鏡”“六棱飛天銅鏡”“松人銅鏡”“仙鶴銅鏡”“蓮花銅鏡”“蓮瓣銅鏡”“武士人物銅鏡”“日月星云銅鏡”和“護心鏡”等,以及玉石佛手、玉石鎖、玉帶扣、銅鈴(風鈴)、銅佛造像、銅錢等。事實上,中城才是真正的住宅區,內城另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活動中心區,外城,則是屯兵的重地。在中城地下,還會蘊藏著許許多多的未知數遺物,有待于重見光天了!
關于舊街古城的史籍明載正確與否?請看以下實際情況:
其一,據《盛京通志》卷三十一記載:“打牲烏拉城(舊街“老城”),在吉林(吉林市)北七十里,周圍八里,門四。本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因烏拉舊街(舊街‘老城’)有水患,于城東改建新城。”上述誤處有四:一是與吉林市南北相距不是七十里,而是六十三里。二是中城城圍不是八里,而是六里半。三是中城門不是4個,而是3個(東、南、北三門,西墻外是大坑,豈可設門呢?)。四是新城址不是在東,而是位于東南。
其二,據《永吉縣志》(1941年)記載:“(烏拉街舊街古城)在縣城(吉林市)北七十里,混同江之東,舊為布占泰貝勒所居。城周十五里,四門。內有小城,周二里,東、西各一門,中有土臺。”上述誤處有八:一是在相距里程上,重蹈《盛京通志》舊撤,應是六十三里。二是遼稱的“混同江”,僅僅是松花江流域中的一個流段,應當說成明稱“松阿里”。三是并非布占泰一人一支所居,而是滿泰、布占泰兩支系成員共居。四是城周十五里是個糊涂概念,是指中城、內城的總數據,還是僅指中城數據?若單指中城的話,當為六里半長。五是中城墻上,只開南、東、北三門,無西門。六是“小城”指的是內城(紫禁城),周二里,實際是周長786米。七是內城只開南一門,而不是東、西開兩門。八是“土臺”指的是俗稱的“白花點將臺”。作為民國時期的人,不能不知道此傳說。先說一說“銅火銃”是怎么一回事?
明萬歷癸未三月日:指的是明萬歷癸未(羊)年,即明萬歷十一年(1583)造。這一年,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父塔克世二人,雙雙死于兵火之中。至此,明朝遣時任寧遠伯的李成梁,將塔克世生前的經營地和部眾們,一次性當作饋贈品轉讓給努爾哈赤經營管理,同時還頒贈赦書三十道、馬三十匹、白銀八百兩,并允許努爾哈赤承襲明建州衛都指揮職銜。這一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開始起兵了。以此為據,此物是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農歷正月間,那場滅烏拉生死決戰中的建州官兵遺棄物,而不是烏拉部的戰獲品。
1961年9月間,吉林省博物館陳相偉、張滿庭、劉萱堂、李茂杰、韓淑華和吉林市博物館柏世麟等六名同志,根據之前的重要文物新發現,組成聯合調查組進駐烏拉街,對舊街古城進行實地考察和測定。事后,將聯合調查結果以《明代扈倫四部烏拉城都址——烏拉古城調查》為題,發表在國家級權威性刊物《文物》雜志(1996年第1期)上。當年測查的結果:
內城(紫禁城):現存較好,略呈梯形,周長786米,殘高3至4米不等,頂寬3米,基寬10米,南開一門。四角上,均有瞭望臺痕跡。墻外,有一條寬10米的護城河,水從西側江汊子而來,在內城中央偏北處,有一個略呈橢圓形的土臺子,東西長30米,南北寬25米,高8米。此臺,就是傳說中的“白花點將臺”。
在內城中,從來沒有發現過明清兩朝的遺物。以此為據,內城不是住宅區。
中城:呈不規則的四邊形,東墻879.4米,南墻584.7米,西墻1409米,北墻648.3米,周長3531.4米,繞場一周為六里半地。墻殘高5米,頂寬1至3米間,基寬15至23米間,內壁呈斜緩狀,外壁呈陡峭狀,東、南、北三面,各開一門址。四角上,均有垂直高7米左右的臺基,實為角樓即瞭望臺遺址。東、北兩道城墻外側,有一條寬20米的護城河。
外城:只殘存東墻南、北各一小段,頂寬1米,殘高5米,殘長500米。
古城東、南、北三面是平坦的開闊地,唯獨西側在沒有外城的情況下,成為人工河(江汊子)。稍后,將作了舊街村養魚池。
舊街“老城”的城墻土從何而來?
經實地勘察和對剖面分析,發現當時的建造程序是先內、后中、再外,既先造內城,再造中城,最后造外城。在夯土層中,既發現了蚌殼和河卵石,也發現了牛骨和馬骨,說明皆取之于中城西墻外的隕坑之中。待將坑中和江邊東岸之土取走后,形成了江汊子,再將江汊子里的水以別壩的形式引入護城河里。
內城墻外護城河里的土,筑墻時向內(里)填土。中城墻外的護城河里的土,也是向里(內)填土,唯獨外城墻沒有護城河。因為內城、中城內的地面線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是外取土壘城墻,中城下有石基石,而不是就地挖坑取土,否則成“大泡子”了!舊街“老城”是遼代的寧江州州城嗎?否。
寧江州州城的地理位置:第二松花江北岸、第一松花江南岸、拉林河以西的今天松原市伯都古城。
一道城墻,周長3132米,有4個甕城,19個馬面,4個門址,4個角樓(瞭望哨),4個土臺(點將臺)。駐守的是降遼的渤海軍,最高長官是防御使,首任者是大祚榮后裔大榮,后任者是大祚榮后裔大藥師奴。
公元1114年9月間,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的誓師地,在今扶余縣徐家店鄉徐家店村石碑崴子屯(拉林河以西、一松近南)。今有“國保”的“金代大金得勝陀頌碑”作證。當初誓師后,女真大軍由東向西進軍,一舉克取了寧江州州城,接之克下了出河店(今黑龍江省肇東縣八里城)。
問題是,歷史是何人將舊街“老城”說成“寧江州州城”的?禍源先出自清人高士奇《扈從東巡日錄》:“大烏拉,去船廠(吉林市)八十余里,即遼之寧江州也。”后出自成多祿《烏拉古臺歌》中的一句“繄昔東京上京路,寧江長春幾節度。”
烏拉街地處第二松花江東岸,既不是拉林河西岸,又不在第一松花江南岸,尤其不具備州城規模、形制特征。如果將舊街“老城”說成遼契丹軍事重鎮寧江州城的話,等于說阿骨打當初起兵的目的不是西征,而是南征自殘骨肉、自掘墳墓!高士奇不是史家,成多祿更不是史家。
“白花點將臺”的傳說從何而來?
該傳說甚廣,且生命力極強,大有真偽難辨之勢。因為是傳說,所以“白花、百花、不花”說法不一,情節不定。
主要出處有5個地方:一是《東三省古跡遺聞》,二是《雞林舊聞錄》,三是《永吉縣志》,四是《烏拉古臺歌》,五是《打牲烏拉地方鄉土志》。主人公是一人,要么白花,要么百花,要么不花。其中后一種,出自成多祿《烏拉古臺歌》中的一句“粉侯昆弟夸兀術,雌將風流說不花”。有道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溯本求源,該傳說出自戲文:明代傳奇《百花記》(一名《百花》,二名《百花亭》,三名《百卉亭》),分別載入《醉怡情昆腔雜曲》和《樂府清音雅林拾翠》等兩部文學藝術作品中,以及一部《曲海總目提要》文集中。
該戲文中有九折:一折叫《赴試》,二折叫《賞春》,三折叫《私行》,四折叫《被執》,五折叫《嫉賢》,六折叫《計害》,七折叫《贈劍》,八折叫《點將》,九折叫《出征》。
在《曲海總目提要》文集中,詳細地論述了故事的策源地點:今浙江省嘉興市。故事主人公共計六位:安西王、百花公主、江花右、江六云、江海俊、八辣鐵頭。時間:元朝(1206—1368)。民族:蒙古族(人)。
原本出自浙江嘉興昆劇的戲文,又如何傳入清朝打牲烏拉城里了呢?原因是,有清一代,或是總管牲丁,或是協領兵丁,曾多次出生入死于中原地區江浙一帶,于是在獵奇的心態支配下,返鄉后,便將聽到的傳說移植嫁接到舊街“老城”里的“點將臺”身上了!
更有趣的是,將今天的查里巴村村名說成了“八辣鐵頭”人名,還說此人的墳就在查里巴村境內。言外之意,村名源于墳名。滿語地名,源于元代蒙古人人名。有道是,瞎話瞎話,說起來沒把!為什么葉赫、輝發等他部的首城中的“點將臺”均無此傳呢?因為人走城空。
舊街“老城”的歷史作用,大有一波三折之勢。自明嘉靖年間(1522—1566)始,至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農歷正月初八止,為烏拉部都城之所,先后涌現出布顏、布干、滿泰、布占泰四任部主。時間:約八九十年。自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始,至明崇禎元年(1628)止,為無人煙之城。時間:十五年。自明崇禎二年(1629)始,至清順治十三年(1656)止,被“烏拉地面噶善”機構所沿用,負責統管烏拉部原有的金州、鄂謨、郭多、遜扎泰、宜罕山等五城。時間:二十八年。鄉村長:邁圖。自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至清康熙四十四(1705)止,正式辟作“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辦事機構所在地。時間:四十九年。
從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始,由于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府邸正式遷址,隨即變為廢城,也隨即入住了滿漢旗戶。根據建房造屋的需要,人們開始破壞古城墻了,先是外城墻(東、南、北三面)遭到嚴重的人為破壞,幾乎蕩然無存。后是中城墻(東、西、南、北四面)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唯獨內城墻幸免下來的主要原因:已辟作宗教場所,故而產生戒意,無人在此造屋建舍。
一、“三霄殿”
俗稱“娘娘廟”,坐落在“白花點將臺”的臺上。續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牛年),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虎年)止,先造了東禪堂。從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兔年)始,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豬年)止,后造了西禪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鼠年)始,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庚寅虎年)夏天,再將續建的“靈官閣”造成。同年秋,立《大喇老城創建娘娘廟碑記》一通。整個建筑群的開山始祖是名叫“木哈納(滿名)”的正孝和尚,還有信徒羅禪主張四,是以上述師徒二人利用十四年時間,邊化緣邊建造的。當年的勒石立碑人:總管兼副都統穆克登、正孝和尚、羅禪張四三人,造碑助銀五十兩。琢匠人:蔡宗禮。
正孝和尚木哈納,籍貫山東,是云游途中來到舊街古城的。建廟宇的目的,莫過于將這座廢城變成圣地。
為什么東西兩個禪堂時隔十年相造?因為先造完東禪堂后,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羊年)第二松花江發大水,水漫金山了。時隔三年后,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狗年)廢舊址建新址了,從此變成了廢城。
正殿三間,內供奉云霄、碧霄、瓊霄三尊女神泥造像,供案前刻意人工鑿成個洞穴,便于與:“南通龍潭(今吉林市龍潭山旱牢址)”和“北通鳳閣(今舒蘭市溪河倉石鳳凰山上玉皇閣址)”相珠聯璧合。殿前的“白花點將臺”下建造的“靈官閣”,為的是給三圣母在門前護法。
二、“靈官閣”
俗稱“圓通樓”。呈正方形,雙層翹檐斗拱廡殿式,上層供奉文殊、普賢、觀音三尊銅造像,下層供奉地藏王泥造像、“十殿閣王”畫像。
隨著時間的推移,風雨剝蝕,瓦片脫落,廢城中又出現個廢廟。至此,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癸巳蛇年)七月始,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丙申猴年)止,對此進行過大規模修繕。在殿前土臺偏坡上,砌成六十級青磚臺階,四道均一米高的扶欄,分成等寬兩米三條甬道,下設一個“一步三孔橋”,橋下放一副鐵鑄的靰鞡,一取“烏拉”寓意,二取“鎮城之寶”寓意。
在樓前設一“清康熙二十九年監制”字樣的鐵鼎香爐。其北側是長70米、寬5米的青磚甬道直通臺上,路前是三間山門。殿西側另設一“樂賢亭”,供游人或善男信女小憩。殿后身30米處,是正孝禪師坐逝之墓。
重修后的“圓通樓”楹聯,木質陰刻,上聯是“一層誰更上對秋空月色”,下聯是“二味我猶知赴桂子香中”。樓門上額是黑底金字“苦海蓮青”四個字,上聯是“萬千劫不壞身大地蓮云開法藏”,下聯是“度一切眾生苦諸天花雨現真王”。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七月,立《重修烏拉圓通樓記》碑一通,一切墨跡均出自成多祿一人之手。
當年參加奠基儀式者:時任吉林將軍長順、黑龍江將軍恩澤、吉林副都統富爾丹、齊齊哈爾副都統增祺、打牲烏拉總管(趙)云生、左翼翼領金明、右翼翼領臺春、承修官(三品翼領)恩慶、驍騎校富森保等,計九人。
上一篇:舊站屯北堤南 金兵公共墓地-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明清人物-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