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馮氏:從政掌權推改革,政績卓著受尊崇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馮氏是長樂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鎮岳良村)人,出身于名望之家。
西晉末年,戰亂頻繁,北方的游牧民族乘虛而入,形成了所謂的“五胡亂華”的局面。馮氏的曾祖父在這種局勢下崛起,馮家因軍功而漸漸發達。接著,馮氏的祖父馮弘(馮文通)做了北燕的國君。只可惜沒多久,隨著北魏太武帝的進攻,馮弘被迫逃往高麗,客死異鄉,而他的幾個兒子則投降了。其中,馮氏的父親馮朗被加封為西城郡公,領秦(今甘肅天水)、雍(今陜西西安)二州刺史。
馮朗在北燕時結交了高麗國王的遠房親戚慕容云,認識了樂浪(今朝鮮平壤)人王氏,并娶她為妻。而后,王氏給馮朗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馮熙,就是馮氏的同胞兄長。公元442年,馮氏出生。這時距離祖上建立的北燕滅亡已有六七年的時間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也已經完成了北方的統一,與南朝形成了對峙之勢。
馮氏出生后不久,馮家突然遭遇了橫禍,父親馮朗被一樁大案牽連,被太武帝拓跋燾誅殺了。按照慣例,馮氏作為罪臣之女,加上年幼,就進宮成了一名婢女。幸運的是,馮氏在宮中得到了姑母馮昭儀的照應,不僅學會了識字、算賬和宮廷禮儀,認識了拓跋濬,也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懂得政治斗爭的殘酷性。
公元452年,太武帝拓跋燾被殺,長孫拓跋濬即位,是為北魏文成帝。這個時候,馮氏年僅10歲,卻因為外貌過人、才華出眾而被選為貴人。
過早地陪伴君王拓跋濬生活,讓馮氏有條件熟悉和了解國家最高層的政治運作。拓跋濬在位期間,不拘民族成分,重用漢族大臣高允,使朝廷眾人對漢人的看法明顯改觀,令北魏處于一個較為穩定的發展狀態。馮氏對于拓跋濬此舉十分贊賞與佩服,二人的感情與日俱增。公元456年,年僅14歲的馮氏被封為皇后。
同年,拓跋濬立李貴人的兒子拓跋弘為太子。按照道武帝拓跋珪當年定下的規矩,如果后妃所生的兒子被立為儲君,為了防止母以子貴、專擅朝政,生母是要被賜死的。所以,李貴人被賜死了,由馮皇后擔當起養育拓跋弘的職責。馮氏對拓跋弘視如己出,為自己贏得了宮內宮外、朝廷上下一片贊譽之聲。
幾年之間,馮氏從卑賤的婢女一躍成為權傾天下的國母,身份稱得上是天壤之別。但是,早諳世事的馮氏并沒有什么驕矜之色,依然像過去一樣勤勞地操持著宮中事務,并不時關注著國事。
公元465年,文成帝拓跋濬病死,年僅26歲。當時規定,皇帝死后要把他生前所用的器物全部燒掉。在焚燒器物時,馮氏痛哭不已,既為丈夫的離去,也為自己多舛的命運而哀痛,最后她竟然跳入火中,要追隨文成帝而去。幸虧左右的宮人反應過來,急忙將她救了出來。這一跳,奠定了馮氏身為一國之母的絕對權威。
隨后,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顯祖獻文帝,尊馮氏為皇太后。當時,拓跋弘年僅11歲,朝政大權就把持在車騎大將軍乙渾手中。然而乙渾是一個貪權狂傲的人,他手掌大權,不把這一對孤兒寡母放在眼里,北魏的政治面臨著很大的危機。馮氏表面不動聲色,實際上則秘密布置,令拓跋丕、隴西王源賀和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渾,夷滅其三族。
平定乙渾之亂后,馮氏宣布自己臨朝稱制,掌控了朝政大權,逐漸展現出她果敢善斷的政治才干。雖然馮氏此次臨朝聽政僅持續了十八個月的時間,卻很快就穩定了北魏動蕩的政局。
公元467年夏,獻文帝拓跋弘的妃子李夫人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拓跋宏。馮氏喜得長孫,心情十分舒暢,當下決定不再聽管政事,退居后宮撫養皇孫拓跋宏,由年已14歲、初為人父的拓跋弘親政。
拓跋弘親政后,想脫離馮氏的掌控,也想自己有一番作為,就貶謫了一些馮氏曾經看重與信任的人,并重用一些對馮氏不滿的人。對于拓跋弘的行為,馮氏心中雖有不快,卻忍耐了下來。一直到公元470年,在李弈一事上,馮氏爆發了。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去世的時候馮氏才24歲,年輕守寡的她不耐寂寞,再加上北魏在婚姻關系上還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婚姻形態,于是馮氏就選擇了一些美貌男子做伴。其中,有一個名叫李弈的官宦子弟,長得風流倜儻,還多才多藝、善解人意,深得馮氏的寵愛。公元470年秋天,李弈的兄長李敷的好友李?因罪被告發,主持審理此案的官員在拓跋弘的授意下,暗示李?在說供詞時牽連到李敷兄弟兩個。李?為了自保,就這樣做了。拓跋弘借機下令將李敷兄弟打入了死牢,隨后將他們殺害。
馮氏失去了一位自己很喜愛的情人,而且她也知道這是拓跋弘在向她示威,于是一怒之下,她利用自己的聲威逼迫拓跋弘交出皇位,禪位給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宏,即為孝文帝。
拓跋弘盡管成了太上皇,但是他并沒有將權力全部交出去,還經常負責重要國事,甚至親自率兵征戰。這讓馮氏覺得自己有必要再次出面執掌朝政,于是就在公元476年,她下令整個京師都戒嚴,然后太上皇拓跋弘在晉謁馮氏的時候,被埋伏好的伏兵抓著,軟禁了起來。隨后,馮太后將其鴆殺于平城永安殿中。
馮氏被尊為太皇太后,再度臨朝聽政,成為北魏的政治核心。為了還北魏一個清明、安定的政局,也為了讓自己的地位和權力更加鞏固,她恩威兼施,先是殺掉了當初誣死李弈的貪官李?,樹立了朝廷整頓吏治的良好形象;接著,她又培養、扶植了很多賢能之士做自己的親信,其中既有拓跋氏的貴族,也有漢族名士,既有朝廷大臣,也不乏內廷宦官,形成了“中官用事”的局面。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政治集團,馮氏才能在臨朝專政中取得成功,才能更好地施展手段,縱橫捭闔,排除干擾,對北魏的政治、經濟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一系列很有成效的改革。
當然,馮氏在進行全面改革的過程中,并沒有放棄年幼的皇帝拓跋宏,而是盡可能地讓小皇帝參與其中,讓他了解民生疾苦、發表自己的見解。正是由于馮氏的悉心培養,孝文帝拓跋宏才能快速地成長起來,還繼承了馮氏的改革事業,把“太和改制”推向了高潮。
公元490年,馮氏病死在平城皇宮的太和殿中,享年49歲,被孝文帝追謚為“文明太皇太后”。馮氏在臨終之前,曾降下遺旨,要求一切從簡,規定陵墓大小不可超過三十步。但是北魏孝文帝為了表達自己的一片孝心,就違背了馮氏的遺命,在方山永固陵中為她修建了一座六十步大小的陵墓。盡管如此,這對于一位臨朝稱制的太皇太后來說,也夠簡約的了。
上一篇:北魏宣武帝元恪皇后高英:不擇手段求上位,惡有惡報無善終
下一篇: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皇后姚氏:聰明美麗識大義,金人未成難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