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浚縣天寧寺
天寧寺坐落于浚縣東南大山東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寧寺初名為“大山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間(477—499),明代始稱天寧寺,由坐西向東改為坐北向南,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又改為坐西向東,因此建筑群形成東西、南北十字形兩條軸線布局。寺院現存殿宇多為明清建筑,占地面積約8000㎡。
天寧寺前院東為正門。東西軸線上的建筑自東向西依次為山門、禪房、僧舍、藏經閣和大佛樓。山門為清道光二十八年建,坐西向東。門前一對石獅雄踞左右,一株古槐翳日蔽天,門前月臺有72級石階直抵山下。藏經閣始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硬山頂。藏經閣前南北兩側禪房、僧舍均面闊三間,單檐硬山頂。大佛樓內有依崖雕鑿彌勒坐像一軀,通高22.7m,為年代久遠、中原最大的摩崖造像。東西、南北兩條軸線在前院交會。院內寬敞清幽,碑碣林立,其中后晉開運二年(945)石經幢、后周顯德六年(959)《準敕不停廢記》碑等歷史價值頗高。在大佛北側南北向的山崖上有大伾山摩崖題記,此外有歷代文人墨客摩崖題記、詩文50多塊。
南北軸線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為地藏殿、天王殿、羅漢殿、大雄殿、水陸殿、鐘樓。地藏殿為兩層硬山建筑,磚木結構。天王殿與羅漢殿為單層硬山建筑,磚木結構,面闊三間。三座建筑均為清代所建。大雄殿為單層硬山建筑,磚木結構,面闊三間,崇禎十七年(1644)重修,內繪“二十四諸天神”壁畫。過大雄殿向北原有水陸殿,面闊三間,歇山琉璃瓦頂,前有抱廈,明崇禎十七年重修,民國初年毀于戰亂,今僅存遺址。
天寧寺建筑群及摩崖大佛東瞰黃河故道,西倚大懸崖,背山面水,形勢壯觀。山上寺廟洞閣棋布,摩崖碑刻林立,松柏夾道,曲徑通幽,自古即為河朔勝景。
大佛樓內大佛石像(文宣提供)
寺院鳥瞰(文宣提供)
大雄殿(文宣提供)
藏經閣(文宣提供)
上一篇:古代城址·浚縣城墻
下一篇:浚縣恩榮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