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談·黃庭堅
《黃庭堅》:黃庭堅(1045—1105),宋代著名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年間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郎。紹圣初,出為鄂州知府。后為蔡京等害,一貶再貶,至廣西宜州,翌年病卒。
黃庭堅工文章,長于詩歌創作,開創了 “江西詩派”。善書法,工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曾自言: “老夫之書,本無法也。” 又言: “余極喜顏魯公書,時時意想為之,筆下似有風氣……”《廣藝舟雙楫》云: “山谷行書,雖昂藏郁拔,而神閑意濃,入門自媚。若其筆法瘦勁圓通,則自篆來。” 代表作品有《松風閣》、《諸上座帖》、《經伏波神祠卷》等。
黃庭堅像
魯直悟草
黃庭堅研習書法勤奮刻苦,善于吸收前人經驗,集大成而又能自出新意。他用筆縱橫奇崛,以側險取勢,自成一格,對后世影響較大。
相傳宋代元祐年間,黃庭堅和蘇東坡、錢穆父等人有一段時間住在寶梵僧舍。有一天,黃庭堅書興大發,就揮毫作書,寫了許多張草書。寫完后,他把筆一扔,笑瞇瞇地問眾人自己寫得怎么樣。蘇東坡看了看,笑著贊揚了幾句,錢穆父卻笑而不語。黃庭堅著急地問:“你有何見教?”錢穆父坦率地說:“你的草書雖然龍飛鳳舞,我卻總覺得缺乏功底,俗氣未脫。你恐怕沒有見過懷素禪師的草書真跡吧?有機會最好找一本臨一臨。”聽了錢穆父的話,黃庭堅雖然點頭稱是,心里卻很不高興。
后來紹圣年間,黃庭堅因朝廷黨爭被貶到黔中。很偶然的一次,他在石揚休家見到一本懷素的《自敘帖》草書真跡,興奮異常,愛不釋手,便懇求石揚休借給他帶回去臨摹。回去后,黃庭堅天天抱著《自敘帖》,反復琢磨,反復研習。沒過多久,他終于悟出了草書三昧,落筆超異,和以前大不一樣,草書水平可謂是一日千里。這時,他才知道自己以前的草書根本沒有入門,而錢穆父的話的確很有道理。
不可信賴
黃庭堅書名很大,求他寫字的人非常多。但黃庭堅很討厭那些不學無術、借此沽名釣譽的人求字。一旦碰到這種人,他不但不給寫,反而會狠狠地諷刺、挖苦一頓。
據說當時有個名叫黃生的人,他不學無術,整天東游西逛,不務正業,把父母留給他的一點家業全都變賣了,花在吃喝玩樂上。他聽說黃庭堅的字能賣到大價錢,便死皮賴臉地求黃庭堅給他寫幾幅字。黃庭堅一見此人,便知其來意。他二話沒說,大筆一揮書道,“黃生相子,官為兩制,壽至八十,是所謂大葫蘆種也,一笑。”寫完后扔下筆就進了書房。黃生不知何意,以為黃庭堅在稱贊自己,便高興地拿著寫好的字走了。黃生走后,黃庭堅的弟子問道: “敢問先生何意?”黃庭堅解釋說:“去年相國寺有人賣大葫蘆種子,背著一個很大的葫蘆。雖然一粒葫蘆種要賣幾百錢,但人們都爭相購買。豈不知這葫蘆種子春天種上,等到秋天卻只是長出了個葫蘆瓠。我是借此諷刺此人無用傻瓜耳。”
《松風閣》 (局部) 宋 黃庭堅
識賢讓書
北宋時松江縣有座“超果寺”,寺里新修了一座樓名叫“一覽樓”,其意為登上此樓,舉目眺望,山川景物一覽眼底。
“一覽樓”的匾額讓誰來題寫呢?寺院里的方丈聽說黃庭堅書名很大,就派人請他來題寫。黃庭堅答應了。他走進寺院后,沒有立刻去寫,而是把“一覽樓”前后左右看了一遍,然后閉上眼睛思索一番,才提筆書寫。誰知,他寫了幾十張紙,挑來挑去,竟沒有一張滿意的。只因“一覽樓”的“一”字,筆畫太少,很難和筆畫較多的“覽樓”二字相匹配。這下可難住了黃庭堅。正當他躊躇之時,站在旁邊看他寫字的一個和尚卻竊竊而笑。黃庭堅為人爽快,不擺架子,他立即遞過大筆,請那和尚書寫。那和尚笑著接過筆,卻將之放在一旁。只見他脫下一只僧鞋,在墨水中一蘸,然后用力向匾上拋去。匾雖離地有5米多高,但那只帶墨的僧鞋,卻不偏不差,正好落在“一”字的位置,匾上立刻出現一個奇妙的 “一”字,與“覽樓”二字的感覺正好相配。眾人見此,齊聲叫好,黃庭堅更是豎起大拇指連連夸獎。
黃庭堅從欣然命筆到識賢讓書,虛心向別人請教,這種“謙受益”的高士之風,很值得我們學習。
《諸上座帖》 (局部) 宋 黃庭堅
上一篇:收藏趣談·黃賓虹
下一篇:印章趣談·黃牧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