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改詩得與失
詩不厭改,文不厭改,是說詩文經過反復錘煉推敲才能越改越好。如鄭板橋和他的老師郊游,走到一橋,見少婦落水,鄭板橋的老師隨口吟道:
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
鄭板橋以為詩不合實際,就改吟道:
誰家女多橋,何故落小橋?青絲隨浪轉,粉面泛波濤。
鄭板橋雖是學生,但所詠更合實際,更經得起推敲。是弟子不必不如師也。
又如王安石《泊船瓜州》詩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綠”字很形象、生動。但其初稿乃系“到”字,又改為“過”,“入”“滿”等十字,最后才定為“綠”,是自己千錘百煉尋求穩(wěn)妥之字也。
但是改詩改文也有改壞者。如杜牧有詩道: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范蠢,參差煙樹五湖東。
明代謝榛很有詩才,喜好挑古人詩句不美諧之處加以更改。對杜牧詩第三聯(lián),他認為不好,改為“深秋簾幕千家月,靜夜樓臺一笛風”他以為更有詩意。然而殊不知雖改了兩字,杜牧原本登高抒懷之作,卻變得不倫不類。“夜月”和“風雨”且不說失去了動蕩感,而草連空,天淡云閑、鳥去鳥來,也不是夜景,使全詩統(tǒng)一和諧的美反而遭到破壞。
批判改正前人或他人之不足,必需首先領會他人原作之意,妄以己意加于他人,而改他人之作,必然產生非驢非馬之作。
上一篇:為京子弟書尋聲
下一篇:為什么“新細胞學說”一度成了“科學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