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京子弟書尋聲
子弟書因首創于滿族八旗子弟故名。清初,大批八旗子弟戍守邊關,常利用當時流行的俗曲和滿族薩滿教的巫歌,配以八角鼓擊節,編配演唱,借以抒發懷鄉思歸之情,或反映軍中時事以為娛樂。乾隆初年,傳入北京八旗子弟中。他們以此種曲調為基礎,參照民間鼓詞形式,創造出一種以七言為體,沒有說白,以講述故事為主的書段。演唱時仍以八解鼓擊節,用大三弦伴奏。此時始正式定名為“子弟書”,又名“清音子弟書”。所謂“清音”主要是指“坐唱”而言,不是不用樂器的“干唱”。它的歌聲與三弦伴奏渾然一體,行腔時斷時續,在斷腔時三弦仍在彈奏間奏性的音樂。當時子弟書的作者與演唱者以滿族子弟為主。嘉慶年間傳入民間,開始產生了職業藝人。
京都子弟書的語詞雅馴,聲調和緩。初時在北京地區流傳有東城調、西城調之分。東城調音節類似高腔,音調正大渾涵,慷慨激昂,有“大江東去”之遺響,適于表演雄健壯闊的歷史故事。西城調音調近似昆曲,曲調低緩縈紆,纏綿悱惻,善于歌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般委婉綺麗的愛情故事,在士大夫中頗流行。后來在道光、咸豐年間又出現了南城調和北城調兩個支派,以其曲調流暢、節拍較快,受到民間的喜愛。嘉慶年間,東城調被遣送回籍的清室人員帶回東北,在盛京(沈陽)也曾興盛一時,又與東北地方民間音調融合,孕育了東北大鼓的產生。西城調也于此前后傳入天津,引起一些知識界人士的興趣,參與了創作和演唱,并出現了專業藝人的演唱。在流傳中又逐漸與天津的地方曲調融合而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天津衛子弟書”。
子弟書在清代從乾隆至光緒興盛了一百多年,出現了大批作家與作品,僅以京子弟書來說,據記載,公私收藏有四百余種。著名作者中早期有羅松窗,嗣后有奕賡(署名鶴侶氏),晚期有韓小窗等。
由于子弟書音調偏于低徊,節奏緩慢,字少腔多,音樂結構復雜,難學難唱,至光緒末年即衰落下來。但其對后來各種鼓書等說唱藝術的發展卻有著至為深遠的影響。如梅花大鼓、京韻大鼓、梨花大鼓、東北大鼓以及單弦等曲種,都吸收了大量子弟書的作品為腳本,曲調上也保留著子弟書的余韻。如單弦就吸收了西城調藝人石玉昆的部分唱腔,稱為“石韻書”。“南城調”與“北城調”等也被吸收為其常用曲牌。遺憾的是當時子弟書的音樂則已失傳,成為絕響。
1982年戲曲音樂家劉吉典曾將他珍藏的天津衛子弟書的三首詩篇整理出來公諸于世,為在音樂上失傳已久的“京子弟書”西城調聲腔的基本形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但京子弟書音樂的本來面貌仍被埋在歷史的墓葬中,急待后人予以發掘。果能得其本來面貌,將對我國說唱音樂發展史的研究與曲藝音樂的創作提供寶貴的資料與借鑒。
上一篇:為爭王位英國貴族死于玫瑰戰爭
下一篇:為人改詩得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