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喪失
19世紀70年代前,英國在世界工業、貿易、海運、金融方面,都居于壟斷地位,在世界五大洲擁有廣大的殖民地,號稱“世界工廠”和“日不落帝國”。但正是這種地位,使它日益走向腐朽和相對落后的境地。
英國的工業力量主要建立在紡織、煤炭和治鐵等幾個舊工業部門上。1870—1913年間,這些部門的生產雖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它們的基本特點是發展緩慢、技術停滯。這個時期英國紡織業的機器設備大部分都是工業革命時代的產品:絕大部分煤的采掘還靠手工勞動;使用“攪拌法”冶煉熟鐵也一直還是手工操作。在各重要工業部門中,只有煉鋼、機器制造和造船發展較快。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技術革新浪潮的推動下,英國也開始建立了一些新工業部門,如煤氣工業、電力工業、汽車工業、人造絲等,但都發展較慢,規模較小。國內需要的部分電氣設備和化學產品,還靠德國供應。因此,新工業部門的增長抵補不了舊工業部門發展的滯緩,整個工業的發展速度下降了。1850—1870年間,英國工業每年平均增長3.2%,而1870—1913年間,英國工業每年平均只增長1.9%。
英國工業發展的緩慢,使它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就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來說,19世紀最后30年和20世紀初是技術革新和工業生產迅猛發展的時期,特別是美國、德國等年輕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出現了跳躍式的發展。這就使1870—1913年英國和德、美等國工業生產的相對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英國在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32%下降為14%。英國工業產值在19世紀80年代就被美國所超過,隨后在1900—1910年間又被德國所超過,淪為世界第三位。重工業部門的落后形勢更為顯著,1870年間英國的鋼、鐵、煤三項生產,都保持首位,占絕對優勢。到80年代后這三項先后被美國所超過。1893年德國的鐵產量也追上了英國。1913年英國的鋼產量為778萬噸,只及美國(3.180萬噸)的1/4,不到德國(1,833萬噸)的一半。同年,美國機器產量占世界機器總產量的51.8%,德國占21.3%,而英國只占12.2%。所有這些表明,英國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到19世紀末已完全喪失。事實上,恩格斯早在1885年就已指出,由于歐美大陸各國對蒸汽力和機器的運用,“結果,英國享有了將近一百年的工業壟斷,現在無可挽回地失去了。”
英國經濟具有極大的對外依賴性,對外貿易在英國經濟生活中具有決定意義。這一時期英國工業生產的相對落后,不能不影響到它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反過來,對外貿易狀況的惡化,又不能不直接打擊其工業生產的發展。從19世紀70年代起,英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遇到了德國和美商品愈來愈激烈的競爭。在歐洲市場上,德國的電氣工業、化學工業和機器制造業的產品處于壓倒優勢的地位。在美國市場上,美國自身的產品成為英國最大的競爭者。過去,美國一向是英國機器和紡織品的重要市場。而現在,隨著美國工業的迅速發展,英國不僅喪失了美國市場,而且在拉丁美洲和亞洲等市場上也遇到了美國日益強烈的競爭。1870年英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為22%到1913年下降為15%;雖然還保持首位,但已失去了它的壟斷地位。
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喪失給后人留下一條深刻的教訓:一個國家的工業企業,如果不重視固定資本的更新,不陶汰陳舊落后的技術裝備,這個國家的工業產品就必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失去優勢,甚至會以失敗而告終。
上一篇:英·甘地死于貼身警衛之手
下一篇:英國兩登山員珠峰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