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事必躬親的利害
有人說,魏、蜀、吳三國中,蜀國的要才是最少,除諸葛亮外,幾乎沒有什么象樣的人才。這種判斷,既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蜀國的人才的確不如魏、吳兩國多。說不對,是因為蜀國多少還有一些人才。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說:“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希望劉禪能親近這些人,遇事多和他們商議。
可是,為什么從歷史上看,蜀國的人才除諸葛亮外,其余均無明顯的政績呢?這里有兩個原因,一是諸葛亮太強了,使得其他的人暗然失色,顯不出來;二是諸葛亮事必躬親,使別人缺乏鍛煉成才和嶄露才能的機會。特別是事必躬親,更是主要原因。
事必躬親,與其說是諸葛亮的優點,不如說是諸葛亮的缺點。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蜀國(特別是劉備死后)“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諸葛亮的工作態度是好的,但工作方法則不是好的。他這樣做,不但自己積勞成疾,五十四歲就病死了,而且也沒有培養出什么人才來,弄得后繼乏人。他在《出師表》中要求劉禪有事多同郭攸之等人商議,是因為他自己要離開成都,率師出征,這才想到這件事。這也說明,平時郭攸之等人參與政事不多,許多應該由他們做的事恐怕也沒做多少。這樣,不用說鍛煉、培養人才了,就算原來是個人才,也會因不用而退化成為庸才的。
通觀古代歷史,許多朝代往往有+大忠臣與一群小奸臣并存的現象,而皇帝則是“親小人、遠賢臣”(諸葛亮語)。其原因之一,是那些忠臣事必躬親,其他想干事的人插不上手,因此更缺少接近皇帝的機會,結果反而給群小提供了與皇帝親近的機會;皇帝也圖個省心,樂得和群小玩玩樂樂。悲劇就這樣演成了。
上一篇:芝加哥小麥交易所的風波
下一篇:諸葛亮豈能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