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至卷三
武帝本紀
梁武帝蕭衍(464~549)出身名門,自幼勤奮好學,與當時名士多有交往;早年在軍中效命,以果敢著稱內外;中年起兵反抗殘暴的東昏侯,以少勝多,展現了杰出的軍事才能;受禪代齊后,注意體察民情,提倡節儉,在紛亂的南北朝時期開創了一個較長時期相對穩定的局勢。可惜晚年醉心于佛學,任用小人,忠奸不分,最終在“侯景之亂”中病餓而死。
貴族才俊
梁高祖武皇帝名蕭衍,字叔達,小名“練兒”,南蘭陵郡中都里(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西北)人,是漢朝相國蕭何的后裔。其父蕭順之,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曾參與機務輔佐皇帝,封臨湘縣侯爵。歷任侍中、衛尉、太子詹事、領事將軍、丹陽(今江蘇丹陽市)尹等官,死后贈鎮北將軍封號。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蕭衍生于秣陵縣(今江蘇南京)同夏里三橋的家中。出生時就與眾不同,兩腿骨相連,頭頂隆起,右手有“武”字掌紋。長大后,博學多才,喜好謀略,文武兼備,當時的名流前輩都對他推崇贊許。他的居室周圍好像有云氣籠罩,路過的人都肅然起敬。入仕后,蕭衍初任巴陵王南中郎法曹行參軍,遷任衛將軍王儉東祭酒。王儉一見到蕭衍便很器重他,對廬江何憲說:“蕭郎三十歲以內就會當做侍中,從那以后的顯貴就不可明言了!”竟陵王蕭子良開設西邸,招納文士,蕭衍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等都于此處游學,號稱“八友”。王融英俊爽朗,見識過人,尤其敬重蕭衍。常對親近的人說:“統治天下的,一定就是這個人。”后來,蕭衍又升任隨王鎮西咨議參軍,不久因父親去世而離任。隆昌初年,蕭鸞輔政,起用蕭衍為寧朔將軍,鎮守壽春(今安徽壽縣)。服喪期滿后,被任命為太子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入直殿省。因參與蕭諶等人謀立蕭鸞為天子的功勛,被封為建陽縣男爵,食邑三百戶。
軍中揚名
齊明帝建武二年(495),北魏派大將劉昶、王肅率兵侵襲司州(今河南信陽縣南),朝廷任命蕭衍為冠軍將軍、軍主,隸屬江州刺史王廣作為后援。部隊距離義陽(今河南信陽市)百余里地,眾人認為北魏軍氣勢正盛,猶豫不決,都不敢前進。蕭衍請求擔任先鋒,王廣將手下精兵分調給蕭衍。他夜里便向前進軍,離魏軍駐地只有幾里地,徑直登上賢首山。魏軍搞不清來兵究竟有多少兵力,不敢逼近。黎明時,城內官兵看見援軍已到,便出兵攻擊北魏軍營壘,蕭衍率領部下從外部向內進攻。北魏軍內外受到攻擊,便突破重圍敗逃。撤軍后,任命蕭衍為右軍晉安王的司馬、淮陵郡太守。回京后又任太子中庶子,領羽林監。不久,出京鎮守石頭城(今江蘇南京清涼山)。
四年(497),北魏孝文帝親自率大軍進攻雍州(今湖北襄樊一帶),齊明帝命令蕭衍前去增援。十月,到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下詔又派遣左民尚書崔慧景總領各路軍隊,蕭衍及雍州刺史曹虎等都受他調度管轄。次年(498)三月,崔慧景和蕭衍進軍至鄧城(今襄樊市西北),魏文帝率十萬余騎兵突然追至鄧城。崔慧景大驚失色,打算引兵退卻,蕭衍堅決地阻止他,他不聽從,并狼狽脫逃。魏國騎兵乘機發動進攻,于是齊軍大敗。蕭衍獨自領軍抗戰,殺死北魏軍數百人,魏國騎兵稍向后退,因而才得以結成陣勢斷后,到晚上才下船撤退。崔慧景所率軍隊死傷慘重,幾乎全軍覆沒,只有蕭衍保全軍隊勝利而歸。不久蕭衍兼管雍州府事務。
觀時待變
明帝永泰元年(499)七月,蕭衍授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及郢州的竟陵、司州的隨郡等地的軍事、輔國將軍,任雍州刺史。當月,齊明帝駕崩,東昏侯蕭寶卷即帝位,揚州刺史始安王遙光、尚書令徐孝嗣、尚書右仆射江纏、右將軍蕭坦之、侍中江祀、衛尉劉暄輪番執政,各自批閱頒發詔令。蕭衍聽說后,便對其從舅張弘策說:“政出多門,這是大亂的根源啊!《詩經》上說‘一國有三主,我跟從哪個好呢?’何況現在有六個,這怎么能行呢!要是形成猜疑發生間隙,便相互誅殺消滅異己,現在躲避禍亂只有您這個地方。時常以仁義行事,便可輕易成為‘西伯侯’。但幾個弟弟都在京城,恐怕遭受世亂之禍,必須和益州王圖謀這件事。”
當時蕭衍的大哥蕭懿辭去益州的任職回來,仍然任郢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刺史,蕭衍便讓張弘策前往郢州,勸蕭懿為起兵早作準備。蕭懿聽了后臉色大變,心里不以為然。張弘策回來后,高祖便接弟弟蕭偉和蕭憺到襄陽。于是私下里制造武器工具,砍伐了竹木,沉入檀溪,以備秘密建造船只。
齊東昏侯永元二年(500)冬,蕭懿被賜毒酒殺害。消息傳到,蕭衍便秘密地召集長史王茂、中兵呂僧珍、別駕柳慶遠、功曹史吉士瞻等策劃謀反。收集將士一萬多人,馬千余匹,船三千艘,撈出原來沉放在檀溪的竹木造船。起初,東昏侯任劉山陽為巴西郡(今四川綿陽市)太守,配備精兵三千,讓他路過荊州(今湖北荊州市)隨蕭穎胄襲擊襄陽。蕭衍知道這一陰謀后,迫使蕭穎胄誘殺了劉山陽,將他的人頭送給蕭衍,并以南康王的名義聯絡起事。
誅滅暴君
三年(501)二月,南康王蕭寶融自任相國,任命蕭衍為征東將軍。十三日,蕭衍自襄陽出發,并向京城發布檄文,宣告起義。檄文主要內容是痛斥東昏侯蕭寶卷的荒淫無道,任用小人,殘害忠良,使百姓深受其苦,國家處在崩潰的邊緣,并擁戴南康王蕭寶融繼承帝業。此外,對各路將領的任命、水陸大軍的進軍路線也有部署。隨后,蕭衍到竟陵(今湖北鐘祥市),命令長史王茂和太守曹景宗為前軍,中兵參軍張法安駐竟陵城。王茂等到漢口,輕兵渡過長江,逼近郢城。隨即與趕來圍剿的官兵展開激戰。
三月十一日,南康王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即帝位,將永元三年改稱為中興元年,遙廢東昏侯為涪陵王。任蕭衍為尚書左仆射,加封征東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手握黃鉞。
四月,蕭衍出師沔陽(即漢水),命令王茂、蕭穎達等進兵逼近郢城(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六七月間,在加湖之戰大敗官軍,兵圍郢城,魯山(今湖北武漢市漢水南岸)城主孫樂祖、郢城主程茂、薛元嗣先后歸降,義軍一路席卷長江流域沿途的城池,西陽、武昌聞風披靡。到九月,義軍先頭部隊到達蕪湖,南豫州刺史申胄丟棄姑孰(今安徽當涂縣)逃走,義軍進據,派遣曹景宗、蕭穎達率領騎兵、步兵進駐江寧。東昏侯派遣的部隊不是被義軍擊潰就是繳械投降。到十月,經一番激戰,義軍將石頭、白下等地的守軍擊敗,兵臨建康城下。二十一日,蕭衍鎮守石頭城,命令各路大軍包圍建康(今江蘇南京)六個城門,東昏侯負隅頑抗,手下將領則紛紛出降。十二月初六,兼衛尉張稷、北徐州刺史王珍國殺死了東昏侯,將他的人頭送給義軍。蕭衍命令呂僧珍統率大軍封鎖府庫及圖書秘籍,收東昏侯的妃子潘妃及兇黨王咺之等四十一位屬官,加以斬殺。宣德皇后下令廢涪陵王為東昏侯,依照漢朝海昏侯舊例。授蕭衍中書監、都督揚州、南徐州兩州的軍事、大司馬、錄尚書、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等職,封為建安郡公,食邑萬戶,給班劍四十人。十九日,蕭衍入屯閱武堂。下令大赦天下。唯有王咺之等四十一人不在赦免之列。廢除東昏帝在位期間的很多苛捐雜稅和繁重徭役,并要求對訴訟不合情理及審判官拖延時間不受理的案件,仔細加以調問辯論,按實際情況上奏。又下令掩埋犧牲的戰士,撫恤死者遺孀子弟。
受禪代齊
齊中興二年(502)正月初九,朝廷拜蕭衍為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隨后又晉升為相國,總攬國家大事,兼任揚州刺史,并將梁郡、東陽等十個郡封給梁公作食邑。到二十七日,和帝又下詔晉封梁公蕭衍王爵,又把永嘉等十郡增封給梁國,加上以前的轄區共二十個郡。原有的相國、揚州牧、驃騎大將軍仍舊如故。
三月二十八日,齊和帝下詔,將皇位禪讓給梁王蕭衍。四月初八,蕭衍在南郊即皇帝位。筑起土臺,在臺上燃燒薪柴,祭告天神。登基后下詔大赦天下,將齊朝中興二年改為天監元年(502)。封齊和帝為巴陵王,將整個巴陵郡作為食邑,沿用皇帝專用的旗幟、車馬。仍可用齊代的歷法,祭祀禮儀、樂器制度仍沿用齊朝的典章,齊宣德皇后改稱齊文帝妃,齊后王氏改稱巴陵王妃。四月初十,巴陵王在姑孰(今安徽省當涂縣)暴死,追加謚號為齊和帝,喪葬后事按舊時慣例辦理。
梁武帝在位的四十多年間,常派人到各地采集民間歌謠,巡視各地,以便從中了解民風民俗,察看諸侯所守地方的施政得失。帶頭提倡節儉,試圖移風易俗。還不斷下詔大赦天下,減輕賦稅徭役,減免嚴刑酷法,允許罪犯出錢贖罪,因此政治上相對來說還比較清明。這期間,梁與北朝連年交戰,互有勝負,特別是利用東魏政權內部的權力爭斗,數度北伐,甚至幾次派兵護送南逃的魏宗室北返即位,可惜都功虧一簣。
梁武帝中晚期開始篤信佛教。普通八年(527)三月初八,蕭衍來到同泰寺,第一次宣布放棄皇位,舍身事佛。三天后還宮,大赦天下,改元“大通”。大通三年(529)秋九月十五日,武帝再到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再次舍身事佛,公卿以下百官以一億萬錢前往贖身。直到冬十月初一武帝才回宮,大赦,改元“中大通”。此后,武帝又數度來到同泰寺,親自升法座,為四部眾說《大般若涅槃經》等經義。太清元年(547)三月初三,武帝又來到同泰寺,設無遮大會,又要舍身事佛,這次公卿等又以一億萬錢才將其贖回。
侯景之亂
太清元年(547)夏四月十三日,東魏司徒侯景請求以豫州(今河南汝南縣)、廣州(今河南魯山縣)、潁州(今河南長葛縣)、洛州(今河南洛陽)、陽州(今河南宜陽市)、西揚州(今河南沈丘縣)、東荊州(今河南泌陽縣)、北荊(今河南嵩縣)、襄州(今河南方城縣)、東豫州(今河南息縣)、南兗(今安徽亳州市)、西兗(今山東曹縣西北)、濟州(今山東茌平縣西南)十三州內屬。十六日,任侯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承旨從權為大行臺,一如鄧禹舊例。八月二十四日,又令其總領行臺尚書事。
太清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任命北征失敗的大將軍侯景為南豫州(今安徽壽縣)刺史。當時,梁與東魏休戰講和,侯景恐懼,偽造了一封東魏“密信”,假稱要以俘虜的梁將蕭淵明交換侯景,高祖君臣商討,竟然同意,侯景反心遂定。秋八月初十,侯景舉兵反叛,接連攻打馬頭、木柵、荊山等戍。十六日,以安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邵陵王蕭綸統率眾軍討伐侯景。冬十月,侯景襲擊譙州(今安徽滁州市),俘獲刺史蕭泰。二十日,進兵攻歷陽(今安徽和縣),太守莊鐵降。二十二日,侯景自橫江渡至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二十四日,叛軍至京師,臨賀王蕭正德率眾附從賊軍。十一月初四,侯景軍攻陷東府城,殺南浦侯蕭推、中軍司馬楊暾。二十三日,邵陵王蕭綸率武州刺史蕭弄璋、前譙州刺史趙伯超等入援京師,屯駐于鐘山愛敬寺。二十八日,蕭綸進軍湖頭,與叛軍作戰,失敗。二十九日,安北將軍、鄱陽王蕭范遣嫡長子蕭嗣、雄信將軍裴之高等率眾入援,駐扎于張公洲。十二月三十日,司州刺史柳仲禮、前衡州刺史韋粲、高州刺史李遷仕、前司州刺史羊鴉仁等均率軍入援,推舉柳仲禮為大都督。
太清三年(549)春正月初一,柳仲禮率眾分營據守南岸。同日,叛軍于青塘渡兵,襲破韋粲軍營,韋粲拒戰身死。初四,邵陵王蕭綸、東揚州刺史、臨成公蕭大連等率兵會集于南岸。十二日,高州刺史李遷仕、天門太守樊文皎進軍青溪東,為叛軍所敗,文皎戰死。三月初三,前司州刺史羊鴉仁等進軍東府北,與叛軍作戰,大敗。十二日,叛軍攻陷宮城,縱兵大肆搶掠。十四日,侯景矯詔遣石城公蕭大款撤去城外援軍。十五日,侯景自命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十六日,援軍各自退卻散去。夏四月二十四日,武帝因所求食物得不到供應,憂憤成疾。五月初三,病逝于凈居殿,終年八十六歲。
博學天子
蕭衍生來就非常孝順,父母去世時都悲痛欲絕。后來身居帝位,便于各處建寺殿祭拜,悲哀之狀令左右十分感動。加以才德圣明,所擅之事能精研窮究,少時便潛心學問,精通儒、道二學。即使是日理萬機、事務繁多之時,仍是手不釋卷,燃燭點燈,每每熬至五更。作《制旨孝經義》,《周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疏義,《樂社義》,《毛詩答問》,《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孔子正言》,《老子講疏》,總計二百余卷。且指正先儒迷惑不解之處,闡發先圣文句之大義。王侯朝臣均上表請求答疑,他一一加以解釋。整修裝飾國學,增加生員,建立五館,設置《五經》博士。天監初年,令何佟之、賀蠩、嚴植之、明山賓等為制旨作詳解,并撰吉兇軍賓嘉五禮共一千余卷,高祖下詔為之決疑。于是人人端莊恭敬,溫順和善,家家都知道禮節。大同年間,于臺西設立士林館,領軍朱異、太府卿賀琛、舍人孔子祛等先后入館講述。皇太子、宣城王也在東宮宣猷堂及揚州廨開講席,于是四方郡國,好學之人,云集于京師。加以忠實地信仰釋迦正法,尤其長于佛典,作《涅槃》、《大品》、《凈名》、《三慧》諸經義記,又數百卷。聽政之閑,便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講說,名僧、博學之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化婆夷四部聽眾,每每萬余人。又作《通史》,親自作贊與序,共六百卷。天性睿智聰明,下筆成文,即使是千篇賦百首詩,文不加點,一書而就,都是文質彬彬,超越今古。從詔銘贊誄到箴頌箋奏,從在郡之日到登帝位之時,各種文集,又有一百二十卷。禮樂書數射御六藝均十分嫻熟,棋藝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于陰陽、讖緯、預測之學,占卜之術,無一不精。又撰《金策》三十卷。草書、隸書、文章、騎馬、射箭無不精通。勤于政事,孜孜不倦。每至冬日,四更過后,便敕令下人點燭繼續視事,執筆時遭遇寒氣,手被凍裂。懲治奸人,揭露險惡,洞察物理人情,經常哀憐流涕,然后同意其奏請。每日只食一餐,膳食中沒有魚肉,只有豆羹粗食而已。政務繁多,如果到了中午,便喝口水繼續理政。身上穿著布衣,以木棉布作成黑色粗質帷帳,一頂帽子用三年,一床被子用兩年。平常所行節儉之事,如上者舉不勝舉。五十開外便斷絕房事。后宮職司自貴妃以下,六宮除祭服、禮服、祭服三翟之外,都是衣不曳地,衣袖也不用錦綺。不飲酒,不聽音樂,只要不是宗廟祭祀,大宴賓客及各種法事,不曾奏樂。生性方正,雖居小殿暗室,也總是衣冠整齊,閑坐時也把腰挺得筆直,盛夏酷暑,從不曾袒胸敞懷。儀表不整潔時從不與人相見;與內侍小臣相見,也像對待貴賓一樣。縱觀歷代君主,溫良恭儉,莊嚴肅穆,博學多藝者,少有像梁高祖這樣的。
上一篇:宋武帝劉裕本紀
下一篇:北周武帝宇文邕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