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大陸封鎖政策”的失敗說明了什么?
自近代以來,在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上,英國一直是法國的老對手。在18世紀的爭霸戰爭中法國遭到了失敗。拿破侖上臺以后,在大陸所向無敵,粉碎了以英國為首的西歐國家組織的第三,四次反法聯盟。但英國受到的損失不大,仍是法國爭奪歐洲、稱霸世界的主要對手。拿破侖曾計劃造戰艦,組織力量登陸英國,征服英倫三島。無奈,由于法缺乏強大的艦隊難與雄居海上霸權的英國海軍匹敵,被迫放棄這項計劃。拿破侖轉而采取經濟封鎖政策,以摧跨強敵英國。
拿破侖自萊茵同盟建立(1806年7月20日)后,驕橫自大,不可一世,自認為實行大陸封鎖政策有了可能。1806年11月21日頒布了《柏林敕令》,宣布對不列顛島實行經濟封鎖,禁止歐洲大陸從屬于法國的國家同英國進行貿易。所有由英國及其殖民地駛出或駛往該地的任何國家的船只都被禁止在歐洲各港口停泊。留居歐洲大陸各國的英國臣民一律宣布為戰俘,財產予以沒收。《柏林敕令》頒命時有效推行范圍包括法國同盟國及法軍占領區與軍威所及地區,甚至包括葡萄牙、西班牙、俄國在內的幾乎整個歐洲大陸。在實行大陸封鎖政策的初期,使英國工商業受到嚴重打擊。
但英國很快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反封鎖政策,改變了自己的困難處境。它利用自己的海上優勢,1807年1月和10月頒布命令,禁止中立國家與敵視英國的國家進行海上貿易,并迫使中立國家的船只駛進英國港口接受檢查,繳納關稅。對此,拿破侖雖然采取更加嚴厲的報復措施,如1807年年底簽署《米蘭敕令》,輯捕所有受英國支配的船只,封存所有在英國出產的貨物;又如1810年10月頒布的《楓丹白露敕令》,進一步規定凡是在大陸發現的一切英國貨物必須焚毀等,但是,并未迫使英國屈服。
拿破侖為了追求歐洲和世界霸權,從專橫的個人意志出發,推行違背經濟規律的“大陸封鎖政策”,結果失敗。因為,在社會歷史進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的力量。英國的經濟實力比法國和歐洲大陸國家強大得多,大陸封鎖政策實施結果使法國及大陸各國遭受更大的困難:經濟蕭條,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走私嚴重,物價飛漲,法國國內階級斗爭激化,法國占領區、附屬國人民掀起大規模的民族解放戰爭。這一切導致了在大陸封鎖政策的失敗,拿破侖的個人權力意志論受到了經濟力量的懲罰。
上一篇:慕尼黑奧運會的槍聲
下一篇:拿破侖一世被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