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發揚州寄元大校書
韋應物①
凄凄去親愛②,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③。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④!【注釋】
①韋應物(737—約791),山水田園派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十五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后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貞元七年(791)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全唐詩》錄詩十卷。
②親愛:指元大。
③殘鐘:鐘的余音。廣陵:即揚州,李白詩“煙花三月下揚州”。
④沿:順流而下。洄:逆流而上。
【詩本事】
這首詩為詩人離開揚州回轉洛陽,在別離當地友人元大時所作。揚子,即揚子津,在今江蘇揚州南瓜洲附近。
【賞評】
這是一首送別詩,寫依依惜別的深情,表達對世事難料的感嘆。首兩句寫離別。告別了友人,駕舟進入那風煙漫漫的歸程。“凄凄”寫心情之悲傷,友情的真摯自在其中。“泛泛”描繪出一幅煙波浩渺、如幻似夢的畫面,從而為下文抒發世事變化不定作悲涼基調。“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一寫自己動向,一寫別時景象。詩人要離開揚州回家鄉洛陽了,此時鐘聲余音繚繞,寺院“殘鐘”更容易讓人生發感慨,看慣了的花草樹木依稀就在眼前。頸聯還是寫分別,今日在這里離別,也不知道在哪里還能相聚?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真實的人生。此情此景之下,不由得感慨:世上的事情正如這江上的一葉扁舟,無論是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都是暫時的,永遠處于流動變化之中。
此詩語言樸實自然,從別離生發出一種感傷和惆悵,有一種看破世事的無奈和散淡蘊含其中。全詩即景抒情,寓情于景。
【詩評選輯】
①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韋應物古詩勝律詩,李德裕、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張籍、王建詩格極相似,李益古律詩相稱,然皆非應物之比也。
②宋·許顗《彥周詩話》:柳柳州詩,東坡云在陶彭澤下、韋蘇州上,若《晨詣超師院讀佛經詩》,即此語是公論也。
③宋·葛立方《韻語陽秋》:白居易:“韋蘇州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
上一篇:《偶書》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別薛華》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