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王喬洞》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巢湖北約10公里的紫微山下,故又名紫微洞。相傳,周靈王太子王喬(又稱王子喬)因直諫而廢為庶人,居此洞府修道煉丹成仙,故名。因王喬修煉成仙,古時又稱王君仙洞。洞為天然石灰巖溶巖構成,長57.6米,寬3.5米,高3.8米,可容數百人。洞頂常年滴注,洞內一泉貫流。王喬洞既奇又怪。“奇”在洞中鐘乳千百,不假雕飾,自然壯觀,且在兩壁之上遍布石刻佛像,有唐、宋時雕刻的大觀音造像一尊,小佛像728座;另外還有象、虎、獅、麒麟等動物造像,大都雕鑿于自然生長的巖石上。佛像一般高25厘米,刻工精細,形象如生,有雙手合十、手扶曲膝、正襟危坐、長袖罩住雙手者;大觀音佛像豐滿圓潤,面似滿月,眼若青蓮,傍還有鎧甲武士護衛。據歷史記述,皆為隋唐佛教鼎盛時期所作。王喬洞“怪”在石窟造像,除大觀音完好無缺外,其余造形有的是有體無首,有的是有首卻無臉面,究屬何種原因?何時被鑿去?眾說紛紜。王喬洞之口有宋紹圣二年(1095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50年),明隆慶四年(1570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石刻,字跡清晰可辨。洞口旁有古碧桃一株,明代許國泰詩云:“洞口碧桃花,春風開滿樹,不見王子喬,空踏云霧路”。洞外藤蔓懸壁,草茵石級,洞邊流水淙淙,景色幽雅。
〔古詩文賞析〕 王喬洞 明·王之臣
石屋閑無主,松風靜有聲。
虛疑翠微里,隱隱是吹笙。
這首五言詩,雖只四句,卻把王喬古洞寫得有聲有色,有景有情,作者可謂大手筆了。
詩的第一句:石屋,是指王喬洞窟。閑無主:是講王子喬——洞之主人已飛升而去,現只留下一個空洞,以后再無人到此修煉,因而是洞空人去,成無主之洞了,這是作者明寫。但句中暗示的卻是他深深懷念王子喬的心情。王子喬的可貴處,是不與其父靈王同流,敢為民言,這正是作者懷念他的原因。
第二句相對“石屋”兩字的是“松風”;“閑無主”一句也針對著“靜有聲”。這寫的是洞外景象。洞里是空閑,洞外呢卻是有聲,什么聲音?風吹松聲。這證明著在時間的長河里,歷史在延續,大自然在變化著,發展著。人民、國家、政治也在變動,一切都不會一成不變的,所以在第三四句里作者就直言不諱地講道:在山色樹叢的綠海里,我似乎又聽到王子喬在這里吹笙引鳳了。他仍在憂國憂民作鳳凰之鳴。王子喬吹笙引鳳故事見《巢縣志》,更遠則見《列仙傳》。據載,王子喬憂忿則吹笙,聲與鳳凰鳴聲接近,常引來成群鳳凰飛落周圍山上,因而山名鳳凰山。與其同修道的李浮丘3年丹成而去,王子喬卻修煉了30年才飛升,原因就是其難忘國家黎民處于暴政之中。這雖是一則傳說,但詩人把它作為典故寫于第四句中,可見其愛國恤民拳拳之心了。
詩的藝術特色是由靜到動,由繪景到用典,雖用“虛疑”一詞,但實是寄思于王子喬,用“吹笙”一詞將王子喬故事托出。
(劉冷月)
〔現代散文〕 在歷代游人眼中、口頭、毫端,色彩紛呈的“王喬洞”,是江淮平原上唯一形成規模、且在滄桑巨變中庶幾幸存的摩崖石窟寶藏。它以優美、渾樸、神奇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輝映著祖國璀燦的文化長廊。
從東城出發,西北行4公里,步上燈塔村通往安徽省維尼綸廠的柏油路,順著村民指點的方向,隱隱地見到傳說中的仙人王子喬修行煉丹的“王喬洞”所在地——紫薇山。只見它披一層落霧,裹滿身墨綠,倒也有些神秘。
當你站在數丈深的泉澗傍,俯仰之間,王喬洞景區的綺麗山水定會使你“形神衿然”。明嘉靖庚戌夏六月,一位來自福建的廟堂篆擘就大為嘆賞:“真乃吐納導引之異區也!”順著一條鋪碧流芳的通幽曲徑,粉白耀眼的野薔薇、馨濃似酒的水荊叢,還有枸杞、草莓、川芎、碧桃……各樣花草灌木左擁右簇,蜂飛蝶繞,鳥語籟響,把林壑幽靈的清曠世界裝點得多么迷人。好一座冶怡情性的天然公園!如醉如癡之中,眼前忽然空闊,所要尋訪的“佛地洞天”已經到了。
以長滿紫薇花亦稱“百日紅”而得名的紫薇山與東麓的石龍崗如母子相依。著名的王喬洞穿石龍崗中段以北出,與附近山中的“雙井洞”、“金庭洞”以及巢南山區的“仙人洞”、“白云洞”等諸多地下奇觀構成了濱湖城市旅游開發業的壯麗前景。王喬洞主洞口面向西南,烏桕、扶桑、櫟繁枝茂葉遮天蔽日。右上角依稀可辨“王喬洞”三個陰文大字,為明刻行草,虬拔典麗。下面一方省市級人民政府的勒銘,上面寫著:“王喬洞摩崖石窟佛像”。底色深紅,字抹翠綠,昭示出此處景觀不僅得江山之助,更以人文欣賞價值為殊妙。
拾七級石階,信步躋入洞廳,我首先被兩壁巧奪天工的佛雕所吸引。前行丈余,需借助手電光亮從細微處見出一種博大精深的審美底蘊。宏觀匠意因空間條件局限,雖不及敦煌、云崗石窟那么任意展拓,其嚴謹灑脫,奮力掘取的磅礴氣勢卻有著不尋常的總體藝術活性。這些以凹凸不平的巖洞石灰石鐘乳為材料,數量多達728尊的浮雕佛像,在長57.6米,寬3.3米,高4米的“一”型洞窟兩壁,一個個
頭頂光環,儀態端莊,豐韻典雅,多以盤座姿勢按水平層次均勻序列。接近前廳北壁上有唯一放大了的“觀音”,御荷凌波,金剛護衛。眾星拱月式的布局,主題傾斜性很明顯。重心支點在周易先天八卦的乾坤結一,聯系傳說故事和造型理趣,則不難審視這里曾涌動著一股崇尚母性,向往自由、充滿佛、儒、道三教思想矛盾的潛流。藝術家的高超技法令人驚嘆。無論是佛像還是散見其間的虎、象、獅、馬、麟、鳳,體格曲直自然,比例規范,折皺線條奔放流暢,深淺明暗極富立體感,風格高度統一,不愧為一氣呵成的抒懷杰作。
(聞仁筑)
〔民間文學〕 王喬洞石窟造像,除大觀音外,為什么728座小佛像不是有體無頸,就是有頸無臉面呢?
據說明代初年,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路過巢縣,望見紫微山山勢奇特,不時有陣陣紫氣在云霧中飄忽。劉伯溫當過風水先生,善觀氣色,他認為:這里乃風水寶地,人杰地靈,若出能人,大明的江山難保。為了保持大明江山,必須破壞其風水,斷其龍脈。劉伯溫就在巢縣住下來,四出漫游。一天他進了王喬洞,抬頭一看,這么多的佛像,于是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回到駐地,想起巢縣正鬧饑荒,立即找來身邊的謀士如此這般的囑咐了一番,連夜派人在王喬洞的每個小佛像嘴上先糊上稀粥,再塞上一團米飯,放出謠言,說什么巢縣百姓所以饑荒原來是王喬洞里的神佛偷吃了巢縣的糧米,一佛一頓要吃一石,如此下去怎么了得?當地農民進洞一看,信以為真,于是遷怒石窟佛像。為了保糧,一個個將佛頭統統鑿去或將佛的面孔五官鑿平,那個大觀音較高,劉伯溫派去的人一時疏忽,未及爬上去,農民見他嘴里沒有米飯,才幸免于難。
(勞泉 整理)
上一篇:詠《瀘州·玉蟾山》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蕪湖·玩鞭亭》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