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湖北省·武當山》古詩詞賞析大全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是我國道教名山,位于湖北省均縣境內,方圓400公里,中有72峰、24澗、11洞、3潭、9泉、10池等風景勝跡,高險幽深,氣勢磅礴,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猶如金鑄玉琢的寶柱,拔地而起,峰頂的 “金殿”,即金頂,更是武當山的精華。自周康王以后的幾千年來,武當山一直是我國宗教活動的勝地,東漢末年,道教誕生以后,武當山被尊為“仙山”、“道山”,主要供奉 “玄天真武大帝” (亦稱真武神),《太和山志》說: 武當之意是“非真武不足當之”。唐代,武當山被列為72福地,開始大規模營建道觀廟宇,宋元各代也不斷修建,而明成祖朱棣是歷代營建武當山最得力的一個皇帝,永樂十年(1412年)至二十二年,每日役使軍民工匠30萬人,武當山現存的宏偉壯麗的古建筑物,大多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例如今日武當山最完整的宮殿——紫霄宮,元和觀,太和宮,以及天柱峰的紫金城和名聞中外的金殿等。武當山又是武當拳術的發源地,這種拳法,以養煉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以柔克剛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贊譽武當山 “山巒清秀,風光幽奇”,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更認為 “山之勝,既以甲天下。”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親筆寫下的“第一山”三字碑,至今仍在元和觀門口。
混沌初分有此巖,此巖高聳太和山。
面朝大頂峰千丈,背涌甘泉水一灣。
靈源仙洞三方繞,古檜蒼松四面環。
谷口仙禽常喚語,山巔神獸任躋攀。
此是高僧成道處,故留蹤跡在人間。
古來多少神仙侶,為愛名山去復還。
[詩名] 贊太和山南巖
[作者] 呂巖,此詩為南巖山碑刻,保存至今。
[注釋] ●南巖:是武當山36巖中風景最美的一巖。據《大岳太和山志》記載,唐宋時即有道士在此修煉。元代至元二十二年至泰定五年(1285—1323年),元朝皇帝在此大興土木,修造宮殿,共建屋宇640間,并取名為 “天乙真慶萬壽宮”,明永樂年間大部毀于火災。現在巖壁懸崖上壯觀的石殿,只是此宮殘存的一小部分,但從此殿也可見當年規模之大。●渾沌:古人想象中世界開辟前的一片蒼茫、清濁不分的狀態。●面朝句:說南巖峰頂傾向武當山主峰天柱峰,好像向它朝拜似的。●背涌句:說南巖背后甘泉涌流,形成一灣清水。●靈源:指山泉。●仙禽: 指山上的禽鳥。●神獸: 指山上的猿猴。●高僧、蹤跡: 傳說凈樂國太子真武是在這里的飛升巖成仙的。●神仙侶:指修道求仙者。●去復還: 謂多次來武當山朝拜。
雪樹生香滿佩巾,紫霄最上集仙真。
苔荒鶴跡渾元路,花暗笛聲不見人。
瑤圃月寒通白曉,丹臺云暖駐長春。
莫教流水山前去,恐似桃源客問津。
[詩名] 太和山
武當山 (南巖宮)
[作者] 虞集
[注釋] ●雪樹二句:說武當山紫霄宮處,花木飄香,居住著許多頭戴佩巾的道人。佩巾,道士佩戴的一種頭巾。仙真,仙人,這里指道人。●苔荒二句:說山上苔蘚遍布,人跡罕至,只有鶴跡,使人辨不清哪兒是道路; 風兒傳來竹笛悠揚的樂音,卻不知道吹笛人在花叢何處。●瑤圃、丹臺:瑤圃,古人想象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此指武當山佳境;丹臺,仙人煉丹處,此亦泛指武當山佳境。●莫教二句:說不要讓武當山的泉水流到山外去,以免招來武陵漁人那樣的客人,打擾這桃花源似的太和仙境的幽靜。問津,問路。
始入南天路,還知別有天。
仙宮懸石壁,道室插云巔。
丹壑聞清籟,青松記昔年。
飛升臺尚在,欲結愧無緣。
[詩名] 南巖宮
[作者] 戴時宗,明代長泰 (今福建南部)人,字宗道,正德年間進士,歷官吏部主事、文選郎中、左僉都刺史等,嘉靖年間,曾任鄖陽撫治。
[注釋] ●南巖宮:即元代所建的“天乙真慶宮”,也稱南巖石殿,石殿建在南巖的懸崖絕壁上,站在殿前廊道,抬頭仰望,危崖摩天,高不見頂; 憑欄俯視,絕澗千丈,深不可測,令人驚心動魄。游客至此真有 “仙山樓閣”、“瓊臺玉宇”和“橫空出世,玄妙超然”之感。●別有天:別有一番天地,另有一種境界。●仙宮:指南巖宮。●道室:指南巖峰巔處的道觀建筑。●清籟:宮殿中祭祀神靈時清妙的音樂。●飛升臺:位于南巖石殿右側不遠,傳說是真武舍身成仙的地方。●欲結句:寫作者來此絕境,出世超俗之念油然而生,卻又自愧無緣與神仙遇合。
三十六巖何者奇,南巖巖壑多幽姿。
飛空欲作翔鸞舞,跨澗真看渴虎垂。
樹杪回欄時隱見,云中棧閣故參差。
歸旌欲問來時路,洞口云深已不知。
[詩名] 南巖宮
[作者] 章煥,字茂憲,明代吳縣人,嘉靖年間進士,官至都御史。他曾在鄖陽、襄陽作地方長官,為政清廉,工詩善文。
[注釋] ●三十六巖:傳說武當山有36巖。這兩句說:36巖中哪一處風景最為奇絕?南巖處的峰巒和山谷是最為隱秘和雅奇的。●飛空二句:這兩句寫作者站在飛身巖處的所感所見。飛身巖位于南巖石殿右下方,相傳是真武舍身成仙的地方。這里危崖突兀,下臨萬丈深淵,大有鸞鳥飛空之勢;憑高俯視,下澗飲水的走獸在峭壁上攀扶,如同垂掛著一般。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澗: 這里指飛身巖下大青羊澗。●樹杪二句:這兩句說,在林木的梢頭,曲折的欄桿時隱時現;在云霧之中,高高聳起的樓臺參差不齊。●歸旌二句:寫南巖洞口濃云騰聚,以致于使游者認不清歸路。
峭壁中天翠展旗,瓊臺疊壘紫虹霓。
金光殿閣明霞燦,瑞氣峰巒邃漢移。
六月杉松深帶雪,千年芝草凈依池。
忽聞仙樂從空下,恍覺身游玉帝墀。
[詩名] 紫霄宮
[作者] 汪大受,明代詩人,生平未詳。
[注釋] ●紫霄宮:是武當山保存最好,也是最壯觀的明代宮殿式建筑,建于明永樂十一年。明成祖賜額“太乙紫霄宮”。紫霄,本指仙氣彌漫的天空。此宮層層崇臺,依山迭砌,殿堂樓宇,鱗次櫛比,據記載,此宮初建時有房屋860多間,可見其規模之宏大。正殿,紫霄殿供玉皇、靈官諸神,勇武莊嚴,形象逼真,殿前平臺寬闊,雕欄重繞,甚為雄偉壯麗。殿內還有永樂皇帝親手所書“紫霄福地”額坊。整個紫霄宮威嚴肅穆,使人觀之心馳神往。●翠展旗: 紫霄宮背依展旗峰,林木蒼翠,故稱。●忽聞句:置身宮中,聞聽紫霄殿道士們禮拜時鐘鼓絲竹之聲,宛如仙樂從天空下。●玉帝墀:紫霄殿供玉帝,而玉帝宮殿前的階上地為墀,常稱丹墀,此句是說作者仿佛身游天宮一般。
天作旗峰映翠微,丹巖空壑尚依依。
樹臨紫氣乘牛過,路入青霄看鳥飛。
仙樂忽從天外傳,嶺云盡向洞中歸。
羨門久訂餐霞約,直入玄關與世違。
[詩名] 紫霄宮
[作者] 張維,字叔維,明代常熟 (今江蘇省常熟市)人。隱居西湖,自號西泠寓客。善作山水畫,詩也寫得很好。
[注釋] ●旗峰:展旗峰。紫霄大殿后的蒼郁的山巒猶如一面迎風招展的大旗,故名。翠微,山氣青翠的樣子。●依依: 留戀不忍離去的樣子。●紫氣: 吉祥的氣。●乘牛過: 傳說古時候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不久,果然老子騎著青牛前來,關令尹喜便請他寫了 《道德經》。“樹臨紫氣乘牛過”就是用的這個典故。這里作者以老子自喻。●嶺云句: 山間云霧翻滾,盡向洞中涌去。展旗峰下距紫霄殿三四百米處有一天然石洞,名叫太子巖,林茂霧濃,給人以吞吐云霧的感覺。●羨門: 傳說中的仙人,這里是作者自喻。●餐霞約:指朝拜武當山的約定。●玄關:佛家指入道之門,這里指紫霄宮。這兩句說:我早就有朝拜真武大帝的打算,今天直上紫霄,猶如置身仙景,與塵世隔絕了似的。
紫霄宮
名山萬仞路崚嶒,渺渺天穹一柱擎。
見說王儲來辟谷,曾聞君主欲存形。
白云出沒群峰靜,奇石縱橫百澗縈。
到此欲窮千里目,一凌金頂便身輕。
[詩名] 登武當
[作者] 吳丈蜀
[注釋] ●王儲:古時稱太子為王儲。傳說在武當得道的是西方凈樂國太子,后成為武當山奉祀的真武神。●君主: 傳說金頂的真武帝君的銅像是按照明成祖朱棣的旨意,仿照他的形象鑄制。
七十二峰第一峰,金頂喚天天重重。
風說日照光訊好,電傳銀河大潮聲。
[詩名] 登武當金頂
[作者] 駱文
[注釋] ●第一峰:指武當山天柱峰,其峰頂為金頂。
常懷山水趣,冒雨武當游。
眾嶺看難見,千溪響不休。
濃云隨客走,驟雨貼身流。
勝地多奇景,朦朧任探幽。
[詩名] 雨中游武當
[作者] 金道炎
一閣懸空,展翅入霄漢。深澗萬仞人驚嘆,飛云起,恰似騰蛟走鳳; 望林海,猶如狂濤拍岸。
苔生龍頭香,塵封后殿,煙鎖飛升巖中暗。綽約梳妝臺,倩影雙雙,幽徑處,笑語串串。未餐盡,這千盅秀色,金頂鐘聲頻喚。
[詞名] 洞中仙·登武當南巖
[作者] 劉鳴岡
[注釋] ●一閣:指南巖宮“石殿”,宮殿均修筑在懸崖絕壁之上,下臨萬丈絕澗,是武當山險絕之處。●龍頭香:為南巖宮石殿向崖壁外伸出一個龍頭石柱,石柱頭上有點香的凹坑。信徒們常爬上石柱點香,但稍一不慎,就有跌入深澗、粉身碎骨之險。
上一篇:關于描寫《福建省·武夷山》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湖北省·武當金殿·天柱峰》古詩詞賞析大全